25.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解读〗
25.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混沌而成,在天地之前创生。”在老子思想中,“混沌”、“浑浊”是“自然”的首要特征,也是“浑然”的代名词。在老子而言,天然的事物必然具备混沌的特征。如“此三者不致诘,故混而为一。”“混兮其若浊。”实质上古文中“混”和“浑”经常通用。“有物混成”实际上是强调阳阴未判,天地未分之前的原始状态。我们知道老子对世界的构造,很大程度上是取法了自然界的繁殖规律。他认为天地之前,应该有一个类同鸟卵的东西,作为天地万物演化的起源。
25.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所谓“寂”就是“寂静”之意,所谓“寥”就是“空虚”。老子认为在天地之先,世界一片寂静,万类空虚。所谓“独立而不改”是指其不依赖其它事物而存在,并受到外事的影响而变更,当然这个用鸟卵来比方,就是指其能脱离母体之外存在,而且较长时间不发生变化。
那么“周行而不殆”这一句,是不见于郭店简本《老子》之中的。应该说,这是老子思想流变的结果。因为在老子看来,阳明既分,天地既判,那么这个先天地生所生的“物”的“浑然混沌”的状态整体上就不复存在了。对老子而言,“道”是一种按照某种规律形成和运行的物质。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这个“混然之物”自身在演变。
但是后来的道家思想,把天地形成之后的演变规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作为一个最初特征,以“周行而不殆”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不对的。
老子说:“这个东西可以作为天地之母。”同时《道德经》第四章又云:“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可见对老子而言,“道”并不是老子对世界本源的终极认识,但在“象帝”之先就创生了。这个“象帝”相当于天神,上帝,造物主之类说法。所以说,“道”虽然并不是老子对世界起源的终极认识,但是所谓“神鬼”也是道演化而来的万物之一,这就跟西方的上帝创世论有了极大的区别。老子否则有独立于世界的上帝存在,并把这个世界创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