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6|回復: 0

山东扁扁洞出土万年前先人遗存(图)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3-10-31 20: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文化报
201310311252507.jpg

扁扁洞外景

近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淄博市沂源县扁扁洞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在距今约9000年至1万年前,扁扁洞曾是山东省新石器时代一处洞穴遗址。这一重要发现,首次揭开山东省所在区域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神秘面纱,并为探索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的文化起源以及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曾出土古人类头骨碎片
沂源曾因发现旧石器时代猿人遗址而名噪一时。县境周围有沂河、沭河、淄河、河、大汶河等多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另有众多石灰岩洞穴依河而成,这些洞穴成为早期人类天然的栖息场所。沂源扁扁洞位于该县张家坡乡北桃花坪村后北围子山半腰,北面不远便是临朐县,位于沂山之南。
据介绍,扁扁洞遗址首次发掘是在2005年5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在洞口东侧,出土陶片、石磨盘和石磨棒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并有灰坑、多处烧火面。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当地村民从洞内取土时,曾发现人类遗骸,考古人员据此推测洞内有墓葬存在,正式发掘证实了这一推测,洞内采集到的人类头骨碎片和一批兽骨,后经检测,骨龄距今万年左右。
2006年底,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波任领队,第二次发掘了这一重要的洞穴遗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这次发掘重点对扁扁洞洞厅东部和洞尾部分进行发掘。由于洞内矮且空间局促,光线昏暗,考古人员不得不哈下腰,用发掘铲仔细地在文化堆积中找寻万年前先人留下的信息。经过仔细清理,发现文化堆积层的剖面,并与第一期发掘出的剖面贯通,有利于考古专家对比研究并从整体上把握。
经过约万年的漫长时光,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扁扁洞洞内,留有3米多的堆积物。通过探坑解剖,可清晰地看到其中夹着一条厚约0.3米的灰黄色粉沙质黄土,土质较细,比较纯净,内有一些自然生成的料礓石。考古人员分析,当年人类刚占据该洞穴时,这层黄土就为他们预备下一个平整的地面,先人就是在这地面上栖居生息的。而黄土层的上方,就是令考古人员为之着迷的“人类文化堆积”,共分4层。考古人员在最上面一层,发现属于近现代堆积的部分早期陶片,也有龙山文化、春秋时期陶片,以及黑瓷片,夹杂在碎石块中。下面3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所遗。
神奇钟乳石见证文化层年龄
在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3层文化堆积中,从上而下第1层呈黄褐色,颗粒较粗,夹杂较多的兽骨和石块,陶片不多。该层表面发现有一层烧土面和灰烬,灰烬显然曾被人有意识地摊开;第2层又分两小层,其中上层灰褐色,夹杂着较多兽骨和少量陶片,下层灰色,富含灰烬和兽骨,特别是底部(第3层顶部表面)发现很多的烧土面痕迹和灰烬堆积;第3层为黄色黏土,其中洞内部分颜色灰黄,越向洞口颜色越淡,分析是因为洞内土质中含有较多的草木灰所致,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有烧土粒以及兽骨,陶片则很少。在另一处烧土面旁边,发现了古人使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3层中的第1层,钙化现象很明显,特别是靠东侧洞壁位置结成厚厚的“钙板”,有的甚至与洞顶探下来的钟乳石连在了一起。这些由洞顶探下来的钟乳石,均出现在“人类文化堆积”之上,“人类文化堆积”之下属于自然堆积,尽管有大量碎石,却未发现钟乳石的踪迹。孙波介绍,钟乳石发育是在湿热环境中,推测其发育形成很可能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年前。至此,看似与人类发展没什么关系的钟乳石,竟然意外地为今天的考古人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断代依据――洞内“人类文化堆积”至少要早于8000年。
在上述3层新石器早期的文化堆积中,考古人员至少发现3层明显的古人类活动面。有的经过特意整治,有的留有火烧痕迹。如果去除人类最早活动面上的堆积,显示扁扁洞洞口宽约20余米,高约7米,洞内宽敞,由内向外略微倾斜,同时空间变大。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勾勒出如下情景:约万年前,古代“山东人”用木棍支起架子,吊起陶釜,烧火做饭,或烧火烤鹿、猪和竹鼠等猎物,此时洞口袅袅青烟升起,就这样季节交替,春去秋来。
万年前山东人制陶简单实用
扁扁洞出土的陶片普遍破碎严重,即便较大陶片也不多见,数量也较少。所有陶片均为夹砂陶,质地不均匀。颜色以红色和红褐色为主,也有部分褐陶、黄褐陶和灰褐陶,显示当年烧制时火候较低。另外,陶片的厚度在0.5厘米至1.2厘米之间,明显较厚,且厚薄变化较大。
陶器装饰方面也比较简单,表面素净,未发现纹饰或刻划现象,只有一片陶釜的口沿下贴塑了一周泥条,算是附加堆纹。从陶片断面观察,有的可见宽4厘米至5厘米泥条的痕迹。至于是泥条盘筑还是叠筑制法,限于资料还看不出来。从器型来看,只能分出釜、钵两类,有的初具后李文化陶釜那种叠沿的样式。孙波认为,扁扁洞出土的陶器,不仅从器形上已经初具后李文化一些特征,其器表装饰也开启了海岱地区注重器物造型、不太在意表面装饰的审美传统。不仅找到了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也在具体的文化特征上找到了后者的渊源。
扁扁洞出土石器中,有1件长约42厘米、宽约16厘米、厚约9厘米的磨盘,2个磨棒,以及几片人工石片。此外,还出土了一些形体细小的石制品,有石核、小石片、石屑等,但除了磨盘和磨棒外,其他石器无论是打制还是磨制,都未发现制成品,包括北方地区常见的典型细石器。
另外出土的骨角器中,骨锥、骨镖和骨针等,都是用动物长骨磨制而成,骨针一端有穿孔。另一件动物肩胛骨,被打磨成铲子状,未开刃,同样属于半成品。
孙波据此分析,在扁扁洞生活的这些人,仍延续着旧石器时代的生活习惯,比如穴居和渔猎采集,但伴随技术的进步,使用陶器和磨制石器,已经开始为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而发生改变。在扁扁洞遗址之前,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无确切资料和证据。扁扁洞的考古成果,首次为探索山东省该时期文化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提供了明确线索,可与国内同期发现做对比研究。乔显佳/文 孙波/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