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5|回復: 0

凌家滩遗址:四周环绕"卫星村" 内外两重壕沟(图)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4-7-2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文化报
201471181223855.jpg
凌家滩遗址发掘现场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境内,为距今5800年至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自从1985年发现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在以往凌家滩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的基础上,2008年至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对凌家滩遗址再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钻探、发掘工作。发掘结果证实了凌家滩遗址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等级分明,是一处5000多年前巢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区域中心,且在其周边分布着规模不等的数个中小型聚落。不仅如此,凌家滩先民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还发展了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专家认为,这一遗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周环绕“卫星村”
韦岗遗址距凌家滩遗址约2.7公里,是一处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卫星村”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30平方米。在遗址南侧边缘发现一条沟状堆积,已发掘长约19米、宽约5米的一段,沟内有一条用碎陶片、石块铺成的类似道路的遗迹,长约6.7米、最宽约1.3米。另在沟底发现一批柱洞共有近百个,其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出土了凌家滩时期遗物有陶鼎、缸、豆、纺轮、饼、丸等,石器仅有少量残损的锛、斧、凿,但砺石较多。此外,发现不少动物骨骼,包括牙齿、颌骨、鹿角等。其中,道路遗迹和成批柱洞的发现尚属首次,考古专家认为,这填补了凌家滩时期居民生活材料的空白,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食物选择的倾向性。
内外两重壕沟:护城河的雏形
内外两重壕沟的发现是此次发掘中的又一亮点。在凌家滩中心聚落遗址外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条长达2000米、最宽约30米、深2米至6米不等的大型环绕壕沟遗址。考古专家认为,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营建这样的土方量达十数万立方米的大型工程,在全国同时期是屈指可数的。这一大型壕沟是划分居住区与贵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线,居民区集中在壕沟环绕的区域内,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其外围还有零散居住点。考古专家认为,凌家滩壕沟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这一壕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大型公共工程,营建这样的壕沟说明当时社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而且已具备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的组织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能力,迈出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5000年前的吃住用
住――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此次考古使我们了解到凌家滩先人主要用经火烧过的红烧土块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支撑柱,然后在填充红烧土块的基础上,敷上较厚的粘泥,类似现代的钢筋和混凝土,一部分还用芦苇秆加固。
吃――荤素搭配,不再“茹毛饮血”。此次考古发现了红烧土块内有水稻炭化后的稻壳痕,土壤中浮选出了水稻的种子,并发现了较多鸟禽类、猪、鹿等动物骨骼。出土的饮食器具则以锅碗瓢盆数量居多,各种用具均为陶器,如炊煮用的鼎、盛食用的碗、豆、盘,装水的杯、壶,储藏的缸,以及能磨块状食品的刻槽盆等。可以得知,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凌家滩先民已经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多种经济。
用――生产工具多为石器。凌家滩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他们的生产工具基本上都是石质工具,如开荒伐木的石斧、整修木材的石锛、石凿等,收割农作物的石刀,也有磨制这些石器的砺石,以及纺线用的陶纺轮。
当时或已进入“古国”时代
凌家滩文化正处于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上,其文化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环壕聚落”的发现,并结合业已发现的大型祭坛、高等级的大型贵族墓葬、大型红烧土建筑,及功能多样、精美绝伦的礼制性玉石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凌家滩人口的繁盛,中心与周边的等级分化十分明显。
考古专家认为,凌家滩文化在社会组织、贫富分化、玉石器制造等方面都是同期文化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凌家滩遗址中祭坛、大型壕沟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发现,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集军事指挥、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时代,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记者 杜洁芳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