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好的茶,其表現力,終究是通過茶湯來體現的。我們說茶的好與不好,茶湯占有絕對的比重。那麼這個茶湯,究竟是一種什麼物質呢?對『好茶』的判斷是兼存於主客觀呢,還是只存於主觀?
茶湯是物質,是客觀存在,它就一定有可定量描述性。那麼,能不能問:茶湯里的各種物質、元素的含量是多少,才叫好茶、茶王?當然不能!既然不能,那麼,又要問,評茶師的嘴是標準還是大眾的嘴是標準?同樣的茶湯,不同的人得到完全迥異的結論,是正常還是異常?
如果只存於主觀,這種感知狀態,能不能用常語描述一下?如果不能,則使用抽象或者定性的比喻來描述,而這種非具象的描述,即使說得同一對象,同一種香型,能不能統一認識?我看不見得。
因爲各種不確定因素,導致最終的茶湯對個人的感受確是太恍惚而難於指實。曾有茶友提到普洱極品的無味之味,我想,你認爲的無味和高手認爲的無味就不見得是一致的感覺。比如:
【五燈會元】有青原惟信禪師的一則語錄: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我也見山是山,他也見水是水。但是我們眼中的山水,是不是一樣的山水?惟信禪師的『三般見解』,第一種是常見,可以用自己的經驗來印證;第二種,是掃空幻而見真實。最後一種呢?顯然不是回到三十年前,而是證得一種更高的真實,即禪悟所得之境。
茶,也同樣如此:
開始入門,覺得喝茶舒服、有品味、愛屋及鳥喜歡茶具 —— 表面上的意義;
成高手,感受香、醇、韻、滑等等,看出品種、產地、製程等等 —— 表象上的意義;
後來,從茶湯看見春天、看見人生,進而看見宇宙甚至無極 —— 表徵上的意義;
最終,茶湯,還是茶湯,是真水無香,是無味之味 —— 物質上的意義。
所以,對茶湯感悟和認知,是兼存於主客觀的。客觀是存在的,否則不會產生『茶王』『名茶』等,而這種客觀又不能被現代物理進行描述;存在於主觀,又和個人認知、經歷、感悟甚至身體狀況等有關。
那麼,從技術層面上問什麼是好茶的時候,就不得不站在兼存於主客觀的立場上,儘量拋開任何主觀的認識影響,如口腔要求、環境 要求、身體要求等。從品飲層面上問什麼是好茶的時候,可以站在自己喜歡的立場上,說2元一斤的花茶上好,也是正確。但是,僅僅是於你而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