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夏兴有:中国不能靠否定自身崛起 勿追捧西方自卑自贱
夏兴有 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不断增大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投入。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怎样理解文化自信,如何培养文化自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围绕这一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兴有。
文化崛起的核心是文化自信的确立
记者:当前关于文化自信的讨论很多。您认为文化自信的主旨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夏兴有:大国崛起,既应是经济、政治、军事的崛起,也应是文化的崛起,而文化崛起的核心是文化自信的确立。所谓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们在进行文化反思、比较、展望后形成的一种主观认同,这种主观认同,既包括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包括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能否形成文化自信,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文化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力如何,二是人们对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如何认识评价。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是无法承载人们精神信念寄托的,也是无法得到人们肯定的;缺乏理性、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或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也是不能让人真正感受文化内在价值和生命力的。
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内,一种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是一个定量,对人们文化自信的培养影响比较小,那么,人们的认识和评价则是一个变量,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能否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认识评价自身文化,对文化自信的形成至关重要。对自身文化形成理性、科学的认识,至少需要三个维度:民族历史维度、时代发展维度、国际比较维度。所谓民族历史维度,就是把文化放在民族发展进程之中,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归纳出文化的点滴发展,感受其生命力之所在;所谓时代发展维度,就是把一种文化置于时代发展潮流之中,通过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感受其时代价值之所在;所谓国际比较维度,就是把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浪潮之中,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横向比较,感受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之所在。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如果说民族历史维度解决的是古代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时代发展维度解决的是文化发展与其他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国际比较维度所要解决的则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
文化自信的树立必须克服“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
记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文化自信需要具有国际比较视野,您认为这方面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夏兴有:依托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成功实现了从“面向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改变世界”的历史性飞跃。这为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奠定了根基。但问题是,物化的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精神的塑造却是一项艰巨复杂、难以量化的工程。与经济自信、军事自信等相比,文化自信的树立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克服两种心理:
一是 “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培养文化自信,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军事、外交、政治的失败,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从器物技艺到社会制度,再到民族文化,曾经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切要素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整个民族在排洋又崇洋、自大又自卑的怪圈中,逐渐失落了自信、迷失了自我,由自大到自惭,由自卑到自戕,民族精神开始了长期的漂泊游弋。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国人第一次在列强主导的国际体系下挺直了腰杆,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政治大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使得我们有充分理由在世界面前挺直腰杆,但西方普遍主义的影响,文化虚无主义的桎梏,使得“言必称希腊”、“外国月亮总比中国圆”在今日的中国仍有追捧者,于是以西方文化的标准否定社会主义文化,以反思的名义批判民族传统文化也就屡见不鲜了。须知,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睁眼看世界,必须具有国际比较视野,但如果在国际比较中丢失了自己,甚至否定了自己,那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
二是“文化自负”心理。中国有句古话,叫“物无美恶,过则成灾”。相对于文化自卑,文化自负则是一种过度自信,其带来的后果就是在文化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中排斥外来文化,实施对外的闭关锁国和对内的文化专制,中国文化在近代衰落的根源正在于此。今日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也蔓延开一股自负心态,一些人文必行“最先进”、言必称“最强音”,似乎中国已经实现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客观而言,历经五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正如毛泽东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所说的那样:“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 一个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但一个目光狭隘、妄自尊大的民族也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培养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
记者:在国际比较中培养文化自信,必须解决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文化的关系问题?
夏兴有:当今世界的文化是多元杂处、多样共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理性的国际比较,我们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文化“引进来”与文化“走出去”的关系。全球化时代,文化只有不断交流,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在当代中国,积极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基本文化政策。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比上,我国仍存在着巨大的文化“逆差”。这种“逆差”,不仅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实用文化交流、艺术文化交流、思想文化交流。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应是思想上的交流。停留在实用文化和艺术文化层次的交流,很难触及到文明的内部神经。然而在当前,走出去的我国文化还主要集中在实用文化和艺术文化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的则很少。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全面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提高层次,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
二是文化借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积极引进优秀文化成果,这对于推进我们观念更新、理论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现象,就是一些人把文化创新变成了对西方文化话语系统和价值观念的复制和传播,对西方学者的观念和话语体系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言必称“西方范式”、文必行“西方话语”,已经成为这些人对“文化创新”的另类解读。我们有的文化研究仿佛成了西方的复印机和传声筒。须知,文化借鉴只是手段,文化创新才是目的,只会“鹦鹉学舌”般运用别人话语系统来开展研究、建构体系,永远不可能实现对其他文化的超越。我们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新概念新范畴新观念。
三是文化包容与文化斗争的关系。习主席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但多元并不意味着对主导观念的漠视,包容也不意味着对斗争的放弃。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对一些文化思潮中的错误思想和倾向进行积极斗争。当然,不能把文化斗争等同于政治批判或行政裁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指出,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要“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待文化领域的斗争,也应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