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7|回覆: 0

[儒家學說] 南方理論:談儒家擔當觀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6-3 1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傳統文化歷來很重視擔當精神,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較有影響的擔當觀,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我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傳統文化歷來很重視擔當精神,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較有影響的擔當觀,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儒家擔當觀的形成

何謂『擔當』?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接受並負起責任』;【辭海】的解釋是『擔負;承當』。其基本意思都是勇於接受,並承擔起責任。它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由此而來的憂患意識。檢索【四庫全書】,『擔當』這個詞直到宋代才出現,但有關『擔當』意識在先秦時期就有較爲充分的表達。

先秦時期儒家擔當觀開始形成,這一時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關君子的記載非常多,而君子必須具有擔當意識。【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認爲君子處世,就應該像天那樣保持生生不息的強健氣勢,頑強奮鬥,永不停止。【易傳】還引孔子的話說,『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在【論語】中也有關於擔當的思想,如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則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屈原【離騷】中有『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等。這些都表達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對百姓生活的關心,以及對自己肩負責任的清醒認識。也正是在這種擔當觀的影響下,出現了【呂氏春秋】所描寫的『士之爲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的現象。典型的例子,如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時,李膺『欲以天下風教是非爲己任』(【後漢書·李膺傳】,陳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後都慷慨赴難。

宋代儒家擔當觀是隨著理學的興起而深化發展的。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風氣敗壞,士大夫的擔當意識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後,爲了改變這種社會及政治上之頹風,倡導、重視氣節,理學興起,儒家擔當觀也進一步充實、完善。理學大師們都有很強烈的擔當意識。如北宋張載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程顥、程頤重視忠孝節義的氣節觀。檢索【四庫全書】,文獻中較早使用『擔當』這個詞的,是程顥、程頤弟子整理的【二程遺書】。如『大抵上意不欲抑介甫,要得人擔當了』;『和叔任道擔當,其風力甚勁』。其中『擔當』的意思就是『承擔,並負責任』。朱熹使用『擔當』最爲頻繁,【四庫全書】中可檢索的就有30多次,【朱子語類】【晦庵集】中多次出現『擔當』一詞。如他談到孟子時說,『決然不爲小人邪說所亂,不爲小利近功所移,然後可以向前擔當,鞠躬盡力,上成聖主有爲之志,下究先正忠義之傳。』從文獻看,南宋時期『擔當』一詞不僅理學大師們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廣泛使用。如名臣李綱在信中就提到:『萬一急缺,雖無指揮,亦須擔當。』文天祥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寫道:『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元明時期『擔當』的使用更爲普遍。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勇於擔當,不畏強權,爲民請命,大膽彈劾朝中權貴。顧憲成說過:『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隱求鄉里不講正義,不配稱爲君子。』陳繼儒更以『擔當』爲視角對人進行觀察、評判,說『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明末清初,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船山也呼籲『匡維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於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責乎?』總體來說,宋代以來,尤其是理學成爲社會主流思想以來,擔當精神不僅爲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成爲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儒家擔當觀的主要內涵

『擔當』一詞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過抵擋、擔任、傳承、裁決、掌握、承受重擔等多種意思表達,但最基本的還是接受並負起責任的意思。我們認爲儒家擔當觀的內涵包括強烈的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責任意識和深沉的憂患意識以及君子人格、奉獻精神等。

責任意識。這是儒家擔當觀的核心內涵,儒家典籍中有很多敢於擔當、敢於負責的名言,士人、官吏中也有許多敢於擔當、敢於負責的事例。早在先秦時期,擔當就是君子的美德。春秋時子產鮮明地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孔子生活的時代,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爲挽救危局、拯救人心,孔子奔走列國,雖飽受磨難亦不肯放棄。他不避艱難,敢於擔當,勇於任事。當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時,便致力於平民教育,培養了大批人才,而其思想更是影響了後世幾千年。孟子救世心切,聲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國語】中也有『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的擔當思想。東晉時祖逖爲北伐中原,『聞雞起舞』,中流擊楫。唐代韓愈也是雄心勃勃,『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到宋代,理學家們爲重建社會秩序,積極承擔培養治理天下人才的重任。如周敦頤志向遠大,『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張載評價程顥『救世之志甚誠切』;陸九淵坦陳『使天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苟不用於今,則成就人才,傳之學者』;范仲淹自少年時起便慨然『有志於大節』,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朱熹在任漳州知府時寫過這樣的對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手中握。』正是因爲有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以致顧炎武在回顧宋代歷史時稱『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代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言爲無數後人景仰。總體來看,宋代以後的文獻中涉及『擔當』一詞大都強調『接受並承擔責任』的意思,如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就有『所以用程昉者,爲河事無人諳曉,又無人肯擔當故也』;元代劉因撰【四書集義精要】稱『如謂任俠者,是能爲人擔當事也』;明代海瑞稱『自國初至今日竟無一人擔當此者,何其故』,由此可見敢於承擔責任是儒家擔當觀的核心內涵。

憂患意識。儒家擔當觀另一個重要內涵是憂患意識。儒家典籍中關於憂患意識的內容很多。如【周易】中有『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君子以恐懼修省』,『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論語】中也有多處,如『君子憂道不憂貧』。【荀子】也引孔子的話,告誡君子要善待百姓,『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孟子也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淮南子】則稱『諸子皆起於救世之弊』。【元史·抄思傳】總結了人在三種情況下可成就一番事業,即『知恐懼,成人;知羞恥,成人;知艱難,成人』。最典型的反映儒家擔當觀中憂患意識的,當是范仲淹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湯一介先生就說過,『自孔子以來,從中國歷史上看,儒家學者多對社會政治抱有「以天下爲己任」的憂患意識』。正因爲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謹慎、小心、周詳地考慮問題,有爲君子、士人才能成就擔當的責任,完成歷史使命。

君子人格。儒家重視君子文化,注重培養士人的君子人格,強調道德,注重節操。先秦典籍中提到『君子』的語句很多,據錢念孫先生統計,【周易】中提到53次,【論語】中提到109次,【孟子】中提到82次,【荀子】中提到304次,【詩經】中提到180次。儒家擔當觀的內涵也包括君子人格。因爲敢於擔當,就必須要有無私無畏、爲國爲民奉獻、服務的精神,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大學】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強調大丈夫人格,『善養浩然之氣』,要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攀龍在解釋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時說『當死便死』,『雖然殺身也要成得一個仁字才好。不然徒死無益,直如草木耳』。曾國藩也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爲天地之完人。』也正因爲儒家倡導君子人格,在我國古代形成了一種文死諫、武死戰的優良傳統。每當民族危難之時,就有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爲國分憂,爲民請命,可歌可泣。

奉獻精神。肩負擔當的使命,往往要付出,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需要有奉獻精神。翻閱史書,我們可以看到爲擔當而奉獻,甚至獻出生命的比比皆是。南宋初年岳飛英勇抗擊金軍,令金兵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但由於秦檜等陷害,最終屈死風波亭。明代張居正誓言『大丈夫既以身許國家,許知己,惟鞠躬盡瘁而已,他復何言』。作爲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他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明史】稱,他爲政期間『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但仍然沒有逃脫死後被清算、抄家毀墓的命運。至於因勸諫而遭懲罰的事例也俯拾即是,如宋代宋敏求、蘇仲、李天臨等熙寧三舍人,就因犯顏直諫被罷官;明代楊繼盛爲彈劾奸臣嚴嵩遭『棄世』。即使這樣,仍有許多志士敢於擔當,勇於奉獻。像南宋時期理學家胡宏,鑑於道學衰微、風教大頹,聲稱『吾徒當以死自擔』;明代海瑞曾備棺上諫。所以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儒家擔當觀因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深沉的憂患意識、倡行君子人格、勇於奉獻,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對促進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時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值得傳承與借鑑。

(作者分別爲【中國組織人事報】總編輯、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