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9|回復: 1

[論史] 苟伟:为何秦国重要谋士非秦国人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6-3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回望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使得天下狼烟四起。最终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建立了无比辉煌的丰功伟绩。从这一系列的丰功伟绩来看,自然是与秦国历代君主的雄心壮志分不开,与秦国士兵的英勇奋战分不开,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分不开,更是与秦国历代谋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略分不开。但我们纵观历史史书,会很惊奇的发现秦国的多数谋士与智者并非为秦国人,而多数谋士都是从其他国家来到秦国的。列如卫国的商鞅、魏国的张仪、魏国的范雎、楚国的百里奚、宋国的蹇叔等人。并且这些人最终受到了重用,从而大展身手,声名鹊起,为秦国一统四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谋略成为了秦灭掉六国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禁要问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巧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呢?
关键字:秦国人;秦国;谋士

1.秦国历代主要谋士简述


1.1商鞅


  通过史书我们可以知道商鞅,他出生于卫国。被后人称颂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为卫鞅,后受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邀请来到秦国,最终得到秦孝公支持并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所诬陷,最后遭到车裂而死。但是通过商鞅这一系列改革,秦国大治,民风突变,秦人随即“怯于私斗,勇于公战”。《史书.商君列传》记载:“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1」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并且逐步的在秦国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积极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使得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使得国家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经过商鞅变法后,也使秦人的宗族色彩开始减弱,亲情血缘的观念也很淡漠,使秦国人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这使得秦国军队迅速强大成为了虎狼之师”「2」。 综上可知,商鞅对秦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估计的贡献。秦国最初只是一个相当弱小的国家,《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辟在雍州,不于诸侯会盟”「3」。由此可见秦国当时的弱小和在各诸侯眼中的毫无政治地位。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由一个蛮荒之国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可以看出商鞅对秦国崛起的作用之大。


1.2张仪


张仪是魏国大梁人,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的相互兼并混战的局面。为使自己处于优势的外交形势,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了“合纵与连横”的策略,以达到壮大自身消灭它国的目的。当时出现“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变,家挟飞钳之术”「4」的社会形态,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顺应历史而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仪来到秦国在秦国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灵活的外交政策。运用自己聪明的才干,机智的谋略,纵横捭阖,四处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战国策》一书中对张仪向有“纵横家言”「5」之称,可见历史对其高度的评价。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凭借灵活外交手段,积极采用连横策略,逐步的打破了各诸侯的合纵政策,使秦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就为秦国的崛起霸业和将来统一四海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范雎


原魏国人,后来成为了秦国著名谋士,在谋略上,对各诸侯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计策,使得秦国最终一统天下。在这期间,范雎巧施离间计,智取长平,挫败赵国,再次减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阻力。但是范雎也是一位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他一方面小肚鸡肠,“每饭之德必赏,睚眦之怨必报”;另一方面,他又是十分具有谋略,能够忍辱负重,最终成就大事的人。他一方面对过去了的恩怨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军事远见,提出了“远交近攻”“灵活多变”的战略方针。历史的事实证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是相当有效的,秦国就是在这一方针指引下逐渐的强大起来的,一步步完成统一大业的。范雎对于秦国一统四海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1.4 其他谋士


除了上述著名谋士之外,秦国还有许多的异国籍谋士,“秦庄襄王任用的吕不韦、秦始皇任用的李斯”「6」,这些人都为秦国的霸业作出了贡献。


2.为何各国谋士来秦国


2.1从各谋士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即“在自己的国家不得志,长期不得重用”。


各国谋士来到秦国,看似为历史的巧合,但是在这一些巧合的同时又具有许多历史的必然性。对于一个谋士而言,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自己所发展的空间,有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一个优秀谋士的才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得不到发挥,或者是他的才能发挥长期受到限制,那他就会考虑重新找一个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环境。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魏国长期得不到重用,使得他不得不考虑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并且他需要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各谋士受到了冤屈感到不平而又无法申诉,使得他们要找别的国家去施展才能。比如说张仪,就是因为和氏璧被盗,而楚国丞相昭阳误认是张仪所盗取,后张仪经过严刑考打之后,被迫来到了秦国。此外,秦国是在战国时期是弱国,常常被东方大国所小看。秦孝公为强大秦国发布招贤令招各国能人贤士共同治秦。于是商鞅来到秦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分析范雎的情况。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范雎最初是魏国人,此人相当的有才能,在魏国的时候就充分的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但是后来他出使齐国被大夫须贾所诬陷,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最终到达了秦国。得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由此可知,各谋士到秦国虽然是个有苦衷,但也是心想事成,因为秦国也正是他们所希望来到的地方。


2.2从秦国的各代君王来看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国基本是没有出现昏君,秦国的各代君主都是相对明智而又有抱负的,善于接纳各种有志之士,来满足自己强大的需要。秦国的国君在智谋与明智方面都比其他诸侯国更加的强,秦国的国君虽不说每一代都是杰出的君主,但是秦国始终没有出现楚怀王和晋灵公之类昏庸无道、荒淫误国的君主。相反还出现了像秦穆公、秦昭王、秦孝公,秦始皇这样具有雄才伟略的君主。当然,其他国家也出现有招纳贤士的举措,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战国四公子养士等”「6」。但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只有秦国的“客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穆公,就是一位相当具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极尽所能的招纳贤士。“在客卿制度上敢于突破宗法格局大胆起用外籍人士”。「6」“夕穆公求士,西取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人,皆不出于秦。穆公还积极的扩张领土,很大程度上为秦国开辟了新的领土。秦穆公还施行仁义的政策,减轻刑罚,重视商业的发展,使得秦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有“秦孝公积极的推行招贤令,招致商鞅的到来。此外还有惠文王拜张仪为相”「6」以及“秦昭王直跪着向范雎请求说:“请先生怎样赐教于我呢”「8」,这些都可以看出秦国历代君主对谋士的重视。到了秦始皇时期,仿佛是上天故意安排给秦国一统四海的历史使命:“一个具有统一四海野心的君主出现了”。并且,我们也可以把这几位杰出的君主比做为伯乐,而这一批国外的谋士就是一匹匹千里马。而历史的证明是:“只要有了伯乐,千里马也会从千里赶来”。秦孝公在求贤的过程中说过:“诸侯鄙秦,丑莫大焉”,这句话所体现出了东方各诸侯国对西方弱秦的鄙视。因此秦孝公开始打算改变被东方国家视为蛮荒弱国的现状,富国强兵。但是要富国强兵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改革家,这就为这一些人才来到秦国留下了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也证明:“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最后,前代谋士的成就和在秦国得到的优厚待遇也鼓动着后面的谋士到秦国大展身手,秦国的谋士到了秦国基本上都是得到了重用,如商鞅就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使得其他各国的谋士都看到了秦国良好的政治风气与秦国历代君主对谋士的善待。这些情况使得各国谋士积极地想来到秦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秦国历代杰出的君主也是吸引众多外来谋士来秦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2.3各谋士看清秦国具有一统天下的潜能


作为一个智者,它必然有着清醒的头脑意识,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对于一个优秀的谋士而言,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便是自己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为何商鞅、张仪、范雎等战国著名的谋士都选择来到秦国,这真的是历史的偶然?的确历史存在偶然,但是偶然仅仅存在与那些混乱政治的时期。自秦穆公以来秦国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而各谋士之所以来到秦国更重要的是看出了秦国的各位君主相当的具有霸气,具有一统四海的野心,具有知人、识人、用人、信人的本领和气度。我们试问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谋士,他怎么能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坚固的靠山来支持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历史中,秦孝公就是商鞅的这一个靠山,这就使得商鞅的才能得到能充分发挥。而且各谋士在自己发挥才干的过程中能尽量希望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他们都认为秦国的君主就是他们要找的发挥才干的依靠。这可以说是各国谋士来到秦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秦国当时处于各诸侯的西部,处于相对蛮荒之地,东方的诸侯国多认为秦国是一个弱小之国,便不会把秦国当做争霸的对手,这使得秦国可以很好的免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危害,由此使得秦国拥有了一个利于自己崛起的周边环境。并且,秦国的中心为关中平原,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易守难攻,使得秦国具有一统四海的经济实力。范雎就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曾经对秦昭王说:“大王的国家,四年都是坚固的要塞,北方布甘泉高山、谷口狭隘;南面环泾、渭二水蜿蜒如带;右边有陇山、蜀郡;左面有函谷关、商阪,勇士百万,战车千辆。大王占据了地利、人和有利条件”「8」。而各谋士也都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远千里的来到秦国。


3.从各谋士来秦国看秦国崛起


在当今社会,我们说竞争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一场竞争、一个企业的成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集团、一个企业的重要性。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为一个名不经转的弱国、贫穷国,能够最终成为一统四海、横扫六国的帝国,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便是“人才”的运用。而在战国一个征战的时代,人才往往是可思、可盼而不易得到的。人才在选择自己归宿的时候也会充分的考虑这个归宿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这时候的秦国,就刚好满足了各位谋士对他们归宿选择的标准。秦国历代的君主,大多都有识英才重英才的能力,而且用人不疑,这就使得到秦国来的这一批谋士减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尽全力地为秦国的崛起做贡献。从历史的证明来看:“商鞅变法”秦国突飞猛进,张仪的 “外连衡而斗诸侯”政策给秦国一个灵活的外交,而范雎“远交近攻”政策,更是让秦国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辉煌成就”。秦国的这一批谋士还具有为了秦国而不顾生死的优良作风。比如说,楚怀王要以杀害张仪来换得秦楚联合,张仪就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身到了楚国,最后再凭借着自己的机智摆脱了危险。从这一种大义凛然的风范来讲,秦国的谋士品格的确要高于他国谋士。除此之外,秦国的这几位谋士也有一种为了事业而敢于做在他人看来大义不道之事,因为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但是对于自己的故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留恋之情,当秦国即将灭亡自己祖国的时候,他们深明大义,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反推历史,像商鞅、张仪、范雎这样的能人智士没有来到秦国,秦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秦国又是否能够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呢?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无法转变,因为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承认秦国这些异国谋士对秦国一统四海的功绩。由此看来,各国智者、谋士来到秦国,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秦国自身的潜力、秦国的优良政治、秦国的君明智主、秦国对历代谋士的优待等都是各异国谋士最终选择来到秦国的历史根源,也正是这一批智者成就了一个帝国。


(苟伟 内江师范学院历史系)


「1」“(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出版地: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2」“张永庆,论商鞅变法和秦国的教化管理「A」,2011”。
「3」“高哼《商君书著录》,出版地:中华书局,1974.分类号:B226.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1-0000-01”。
「4」“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9页”。
「5」“诸祖耿.战国策集注会考.战国策考研录.「M」.出版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第1821页—1824页”。
「6」王兆贵.“外籍人才”助秦国霸业.出版地:世界新闻报”。
「7」“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出版地:中国华侨出版社.第892页”。
「8」“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出版地:中国华侨出版社.第797页、第798页—799页”。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6-26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谋士,用现代汉语表达叫智囊,但谋士需要施仁政以来之,现代的智囊却只需要有钱就行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