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73|回復: 3

[穿着礼仪] 中国人爱美到洗澡礼制化 西班牙却讲中国人不爱洗澡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5-7-6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班牙媒体前几天公布了关于洗澡次数的全球调查,称各国在卫生习惯方面的差异『令人忧虑』,中国是最『不爱洗澡』的国家之一。什么鬼?抛开人种和气候的影响,调查根本毫无意义嘛。

西班牙人挑的样本有多大,我不知道,但至少我身边的朋友都挺爱洗澡的。因为不时有穿越小说迷问我,如果回到古代,且不说没有电没有网,洗澡怎么办?

在一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洗脸、洗手、洗澡的文字。这是目前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沐浴的记载。在商代的王墓中还出土了盥洗用具,如壶、盂、勺和盘等,当时沐浴是一种礼仪,跟祭祀有关。君王、大夫和士这些分属各等级的人,沐浴用具也是不同的。君王在居丧时会用加了粱米的浴汤,大夫用加小米的浴汤。

西周时期的沐浴礼仪逐渐成为定制,沐浴在那时并不是单纯的洁净身体,更重要的是被视为隆重礼仪的先奏,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为戒,亦称斋戒。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洗』的意思是『洒足也』,『澡』的意思是『洒手也』。这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洗澡并不相同。而许慎另外解释道,『沐, 濯发也』,『浴, 洒身也』。也就是将洗澡和沐浴放在一起,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洗澡』。

至于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规定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想洗就洗。【礼记·内则】曾对洗澡规定为:『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就是告诉晚辈,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则还是用温水洗干净。

古人还规定,妻子和丈夫不能一同洗澡,也不能共用一个浴室。如果家里招待客人,也要满足客人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需求。而人死之后,也必须剪去手脚指甲,再给其洗一次澡才能发丧。

沐浴就得有浴盆。商周时期的人们在洗澡的时候就已经用到浴盆了。在李商隐【韩碑】诗句『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里,『汤盘』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成汤曾用的青铜浴盆。周朝虢国季子白的浴盆尚存至今,让人们看到古代人对浴盆的要求是很讲究的。它长137厘米,宽87厘米,高40厘米,四周铸有精美的蟠虬纹,前后左右共有8个兽头,每个兽头嘴中含有一环,而盆身刻有111铭文。

季子白浴盆

季子白浴盆

季子白浴盆

商周以来,人们都会使用浴盆洗浴,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很多人一起洗,因此就产生了人工浴池。人工浴池后来逐渐演变为浴室,【礼记·内则第十二】『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其中『湢』就意为古代的浴室。

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部分都修建于皇宫和寺院,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比较多。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的句子。1975年我国考察队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也发现过供嫔妃使用的人工浴池,其中的地漏和排水管都是瓷的,甚至还有取暖的壁炉。

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浴池的建造也与佛教紧密相连。洛阳宝光寺后院内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不过,当时的浴堂仍然都是引温泉水而已。

说起温泉,就不得不提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华清池,从周到唐的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的行宫别院,大兴土木建造温泉宫殿。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不禁使人遥想当年杨玉环出浴时『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媚态。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公共浴池逐渐发展成了商业性的沐浴行业。浴堂行业被称为『香水行』,后来改成『混堂』。这个行业到了元朝发展更为迅速,【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的澡堂,还有男女服务员为客人服务。在朝鲜的【朴通事谚解】里,在公共浴池的服务员除了服务洗澡,还可以挠背、梳头、剃头、修脚。这已经跟我们现代澡堂提供的服务差不多了。因为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习俗,所以当时还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澡。明代专门管理宫廷浴室的官员被称为『混堂司』,这个词就是沿用了元代民间已有的名称。

有明时代,扬州富商云集,休闲享乐的饮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当发达,当地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也就是说早上吃早茶,晚上就泡澡。这已经成了淮扬的一大地方特色。在这些浴室里,除了有人给搓背修脚以外,沐浴完毕之后还可以品茶,食用时鲜果品,十分惬意。

在紫禁城西华门武英殿西北,有一座别具一格的浴室,因为其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曾被人误认为是乾隆皇帝专门为香妃建造的。然则并非如此,按清宫惯例,外朝宫殿均属处理朝政之地,后宫妃嫔是不许涉足的,因此不可能在外朝宫殿建有后妃的沐浴之所。后来据考证,武英殿的浴堂是元代留守司的遗物。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内景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内景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内景

古人洗澡并不是单纯用水的,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也会用到『香皂』一类的物品。在魏晋之前,人们洗澡大多用米汤和面汤清除油垢。南北朝时期,各种西方、南方的香料都被引入中原,一些贵族开始把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在一起使用,希望借此让身上散发优雅的香气,这种洗澡用具被称为『澡豆』。

初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就有澡豆的配方,其中一款是以白豆屑作为主料,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五种香料以令其芬芳,同时还配有白僵蚕、白术等多种被认为可以让皮肤白皙细腻的中草药,甚至还加入了滋养皮肤的鸡蛋清和猪胰,可见其奢侈的程度。制作的方法也颇为细致,先将猪胰与白面、鸡蛋清调在一起,晒干之后与其他配料相合,一齐捣成细末,再与白豆屑混拌。

宋代由于浴堂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皂角这样的新鲜事物,也就是皂角树所结的果荚,具有去油的性能。时人会用皂角混入到澡豆之中,凝聚成团,做成团块式的成品,在市场上售卖。当时浙江一带还有一种树木,荚果比皂荚更多油,因此被称为『肥皂』,或者『肥珠子』。

到清末西方的香皂传入之前,中国本土生产的传统香皂一直沿用宋朝的配方,在一些有明小说中,都会描述有钱人家使用传统香皂的情景。古老的澡豆也依旧会被人使用,只不过澡豆更多的是用来清洁去污,而传统香皂则更多的是滋养皮肤。

当然,西方的沐浴文化也和中国一样『博大精深』。西元前6世纪的希腊,公共浴室伴随着体育训练而出现,罗马的澡堂子更是闻名遐迩。【旧约】和【新约】中,都把水视为纯洁的象征,水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徒从皈依开始就要举行『净身浴』的仪式,这种宗教礼仪一直延续到了西元8世纪左右,之后被额头洒圣水所替代。

从11世纪开始,借助蒸汽浴室,集体洗浴『卷土重来』。当时的公共浴室里不仅有大浴池,还有蒸汽浴室。沐浴后可在专门的房间休息,里面有床有被子,甚至有葡萄酒和饮品。由于这些条件,蒸汽浴室常常被当作幽会的场所。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沐浴设施不可避免地向私家化发展。许多西方人都能在自己家里拥有一只浴缸,随时可用,人们也都越来越纵情于沐浴带来的享乐,即便是不怎么富足的人也会泡在浴缸里消磨时间。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建造的浴室将舒适设施达到了顶点。著名的英式浴室有两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庞大的梳洗台和配有桃花心木浴缸裙的双层瓷浴缸。这种奢华无比的高配置,使得全世界的王公富豪都非常喜欢在自家的宅院里建造英式浴室。

另一方面,西方也有各种不洗澡或极少洗澡的『奇葩』故事,有的是因为宗教信仰,有的是因为笃信洗澡会导致毛孔张开瘴气从中而入,也有因为蒸汽浴室过于『18禁』而带来的道德反弹。

但在整条历史长河中看,无论东西,不常洗澡的人们最主要的理由恐怕还是气候适宜不需要频繁洗澡,以及能源、水源等客观限制。

对异族『不爱洗澡』的武断判定,背后有什么潜台词不言自明。这些倾向或许才是最需要洗洗的。


原题:额尔瑾:中国人不爱洗澡?古人都要笑醒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6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西班牙人列中国入最不爱洗澡国家,30%的人每星期洗一次澡!为什么!为什么!!仅仅为了西方人的脸面吗?
真衣 發表於 2018-10-3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洗』的意思是『洒足也』,『澡』的意思是『洒手也』。这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洗澡并不相同。而许慎另外解释道,『沐, 濯发也』,『浴, 洒身也』。也就是将洗澡和沐浴放在一起,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洗澡』。
至于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规定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想洗就洗。【礼记·内则】曾对洗澡规定为:『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就是告诉晚辈,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则还是用温水洗干净。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1 04:49
在一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洗脸、洗手、洗澡的文字。这是目前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沐浴的记载。在商代的王墓中还出土了盥洗用具,如壶、盂、勺和盘等,当时沐浴是一种礼仪,跟祭祀有关。君王、大夫和士这些分属各等级的人,沐浴用具也是不同的。君王在居丧时会用加了粱米的浴汤,大夫用加小米的浴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