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74|回復: 1

[中医理论] 路志正:上清下滋运脾化湿止眩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某,男,40岁,2013年1月13日。

    【初诊】:主诉头晕2日。患者有糖尿病13年,2012年12月底曾患胃十二指肠溃疡。数月前测血压为160~120mmHg,伴胸闷牵及后背,劳累时多见,服降压药后,血压降至120~115/95~90mmHg,头晕改善;但易梦,入寐难睡,后半夜醒,早起口苦、纳呆,食后脘胀,嗳气频作,大便日1次、成形;小便黄。望其体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辨证:此高血压病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之候。当治以上清下滋、运脾化湿之法。

    方药:天麻10克,钩藤15克(后下),僵蚕12克,夏枯草15克,丹皮12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15克,半夏曲10克,厚朴花12克,砂仁3克(后下),檀香3克(后下),五灵脂12克,生蒲黄10克,炒蒲黄10克,川怀牛膝(各)15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

    14付,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2周后,血压:130~140/90~95mmHg,血糖6.2~7.2mmol,降压药减量,日1片。纳有增,入睡难,易醒,食后嗳气,胀痛,大便调,小便略黄。望其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路志正二诊后,认为患者入睡困难、易醒系阴不潜阳所致;食后嗳气,胀痛仍为气机不畅,遂以上方去夏枯草、厚朴花、生龙牡、生炒蒲黄、夜交藤,加白及12克,浙贝母10克,砂仁改5克(后下),紫贝齿20克(先煎),郁金12克,鳖甲12克(先煎),五灵脂用量改至15克,以增平肝潜阳、疏肝理气之效。21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上方21剂后,头晕减轻,血压:125~130/95~100mmHg,空腹血糖6.0~7.5mmol/L。现服降压0号、二甲双胍西药。就诊时:眠差,早醒(5小时/夜,失眠病起因情志刺激),纳可,大便溏,日1次,小便调。望其形体肥胖,面萎无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苔薄白,前中纵裂纹。诊其脉沉弦细滑。患者此时已呈肝肾阴虚之候,治以上清下滋(肝肾)之剂

    方药:姜半夏12克,天麻12克,钩藤20克(后下),僵蚕12克,白及12克,浙贝母10克,砂仁5克(后下),紫贝齿20克(先煎),郁金12克,鳖甲12克(先煎),五灵脂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15克,炒山药30克,地黄15克,玄参15克,北沙参12克。21剂,水煎服,日1剂。

    后复诊,患者服药3月,诸证告愈。

    【按】:高血压病多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而致。肝阳上亢或因长期忧郁愤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则发为眩晕。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胸闷、难寐诸证;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出现纳呆,食后脘胀,嗳气频作等。

    路志正一诊依据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之候,以上清下滋、运脾化湿之法治之,使湿浊得化,气机得畅。二诊后,认为患者入睡困难、易醒系阴不潜阳所致;食后嗳气,胀痛仍为气机不畅,遂及时化裁加减以增平肝潜阳、疏肝理气之药。三诊后,患者已呈肝肾阴虚之候,他治以上清下滋(肝肾)、标本兼顾之剂,使肝肾得滋、肝亢得平,则诸证自消。

    路志正通篇辨治圆机活法,治法井然,始终以上清下滋、运脾化湿为大法。治疗中,又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机变化,适度、适时灵活化裁。赏玩此案,足以窥见国医大师辨证之精、施法之准、用药之妙、加减之灵。

孤鸿 發表於 2025-4-2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治疗眩晕案析义

本案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之复杂病证,路老以"上清下滋、运脾化湿"法分阶段论治,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试析其要:

一、病机辨析
患者体胖脉沉弦细,显系肝阳上亢与痰湿中阻并存。肝阳挟痰上扰清窍则眩晕,痰阻中焦则脘胀嗳气。其糖尿病日久伤阴,高血压肝阳偏亢,形成上实(肝阳痰浊)下虚(脾肾不足)之候。路老首诊即抓住"肝脾同调"关键,天麻钩藤饮合运脾化湿法并用。

二、用药特色
1. 升降相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配牛膝引血下行;檀香、砂仁升脾阳,半夏曲降胃气,构成气机升降枢纽。
2. 刚柔并济:生龙牡重镇与厚朴花芳香化湿刚柔相济,赤白芍养血柔肝与五灵脂活血化瘀相辅相成。
3. 标本兼顾:炒枣仁、夜交藤安神治标,丹参、丹皮凉血养阴治本。

三、随证转方之妙
二诊减厚朴花、生龙牡等辛燥重镇之品,加鳖甲、紫贝齿增强育阴潜阳之力,尤妙在用郁金解郁而不伤阴。三诊更入山茱萸、枸杞填补下元,体现"阳中求阴"思想。其用药如行军布阵,步步为营:首诊侧重镇肝运脾,次诊转向疏郁养阴,末诊重在滋肾填精。

四、现代医学启示
本案将血压、血糖指标变化与中医证候演变结合观察:当血糖稳定在6-7mmol/L区间时,证候呈现从肝脾失调向肝肾阴虚转化,提示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路老始终未用苦寒直折之品,恐伤脾胃,这对现代糖尿病治疗中过用清热药的倾向颇具启示。

此案完整呈现了国医大师调治复杂病证的三大要诀:首辨病机层次,次立治法次第,终成方药格局。其"治肝不忘实脾,潜阳必兼滋阴"的学术思想,于当今代谢综合征防治尤具指导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