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5|回復: 0

[城建考古] 广州日报:韶关仁化发现千年古墓群 横跨南北朝至盛唐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5-12-10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墓群全景

古墓群全景

古墓群全景。

墓砖上精美图案清晰可见

墓砖上精美图案清晰可见

墓砖上精美图案清晰可见。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残存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残存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残存。

广州日报韶关讯 (记者卜瑜通讯员祝向恩、肖惠姬、谭玉玲摄影报道)一整片占地面积辽阔的古墓群,沉睡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一座小山之下。千年来,人们在此种树耕田,谁也没想到,在这片农地之下竟然深藏了21座横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古墓。

墓外:墓砖组成“彩虹”

昨天,记者来到了距离仁化县城30多公里的东光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专家们正在一片片或方或长的考古发掘坑中忙碌。雨后的墓坑中积满雨水,大部分墓室已被发掘清理完毕。

在其中一座墓室中,一座古老的券顶如彩虹般从黄土中飞跃而出。与周围狭窄的墓室相比,这座古墓显得较为宽敞。专家告诉记者,该墓室长约8.8米,宽约2米,是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室。

墓内:陶瓷透出贵气

本报记者跨入墓室中,只见一块块大小形制近乎一样的青砖在没有明显黏合物的作用下,从墓室两壁向上砌筑,最终形成一个半圆拱形的密闭空间。尽管千百年来的风雨洗刷让穹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剩余的墓砖仍牢牢地契合在一起,呈现一道半圆的彩虹状券顶。满身的泥泞,仍无法掩盖墓砖上精巧的纹饰。一道道呈回环状的菱形大小相间。在一堵墓砖保持较完好的墓墙前,墓砖的图案又变成了玉带扣金钱般的美丽图形。

由于年代久远,大量的墓室中都已经没有先民骸骨残留,也没有发现带有文字的碑记。但从种种迹象分析,墓葬群的主人很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朝年间在此生活的民众。

据省考古所专家介绍,在仁深高速公路此路段动工前,文物工作者们就先期进行了调查,在东光村附近发现这处怀疑有古代墓葬群存在。今年9月上旬,文物工作者们开始对该处进行了发掘。截至昨天,专家们共在21座古墓中发掘出了约50件古代陶瓷器具。有些墓室发现的是一整套包括碗、杯、碟、壶在内的陶瓷用具。历史的烟云抹去了陶瓷原本光滑清亮的釉色,显露了古朴的灰白本色,但在斑驳间仍有部分呈紫红色的釉色显存,依稀透出几分华贵的气息。

对研究粤北湘南商业民俗意义重大

为何会在这个小村庄中发现数量和年代跨度都如此之大的古墓群?专家分析称:“这里距离湖南只有十多公里,古代可能曾经是一个人流商流密集之地。”古墓群距离锦江直线仅有约1公里。尤其是两条锦江支流城口东河、西河在附近汇合后,流经东光村后于恩口处再汇入仁化县锦江河。毗邻两河一江交汇处的东光村无疑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

据当地学者考证,东光村所在的城口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它随着南齐年间仁化县的设置而兴起。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曾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如今在镇口圩镇老盐街仍保留的古秦城遗址扼湖南通往广东的隘口,一直到清末前都是岭南北上的主要通道和连接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通道。

据仁化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古墓葬群的发现是该县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它证明了仁化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个生产繁荣、商业发达的古城。这些横跨1000多年前到1500多年前的古墓及其出土文物,对于研究南北朝至唐朝年间粤北和湘南地区商业物流往来、生活习俗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广州日报)

钱佟 發表於 2025-4-4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韶关仁化古墓群:岭南历史文化的时空胶囊

韶关仁化城口镇发现的这一古墓群,实为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从已发掘的21座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判断,其年代跨度自南北朝延续至盛唐,历时约三百余年,恰是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从墓葬形制观之,最大墓室长达8.8米,采用精妙的券顶结构,墓砖纹饰繁复精美,可见菱形回环与玉带扣金钱等图案。这种建筑工艺明显受到中原文化南传的影响,券顶技术在当时实属先进工艺,反映出当地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砖间未见明显黏合物却历千年而不散,这种干砌工艺在湿润多雨的岭南地区能保存至今,更显其技术之精湛。

出土的50余件陶瓷器具中,保存紫釉残存的器物尤为珍贵。这种釉色在岭南地区唐代窑址中较为罕见,其工艺可能受到长沙窑或洪州窑的影响。成套的碗、杯、碟、壶等生活用器,不仅展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更折射出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的丰富程度。这些器物虽历经岁月侵蚀,仍可辨识其形制特征,为研究岭南地区陶瓷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墓群位于锦江支流交汇处,距离湖南仅十余公里,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此处很可能是连接岭南与湘南的重要商贸节点。六朝至唐代,随着大庾岭道的开辟,粤北地区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墓群的发现,印证了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与商业活动的频繁,对理解岭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从文化内涵分析,这批墓葬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诸多元素,又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墓砖纹饰中的金钱图案,可能反映了当地民间的财富观念;而陶瓷组合则体现了岭南地区的丧葬习俗。这种文化交融现象,正是岭南文化多元特性的生动体现。

此次发现不仅填补了粤北地区六朝至唐代考古资料的空白,更为研究岭南地区社会变迁、商贸往来、工艺技术发展等提供了实物证据。建议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开展人骨鉴定、器物成分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以获取更多历史信息。同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亟需得到妥善保护与深入研究,使其成为解读岭南历史文化的"时空胶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