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6|回復: 1

[中医理论] 《伤寒论》:从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谈开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伤寒论》在强调药物配伍同时,对药物用量亦有颇多斟酌,在相同的药物组成中,用量不同,产生的效应有别,治疗的病种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证用药量或药物间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证,因证情轻重不同,其药量或药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这一规律在《伤寒论》中被充分体现。

    兹就桂枝汤药量比例增减变化和所治病证分析如下。

    桂枝汤分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其病机主要为营卫不和,主症是发热、头痛、恶风、自汗的太阳中风症。

    纵观《伤寒论》全书,宜桂枝的条文达10条之多,可见桂枝汤所治病证之广泛。桂枝汤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

    桂枝汤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法、服量与护理法:适寒温服一升,药后啜稀粥一升,助胃气,益津液,使汗出表和,祛邪不伤正;温覆微汗法:温覆能助阳,微汗不致伤正,若大汗淋漓,则邪不去而正易伤,病必不除;守方继进法:病人服药后病情无进退,应守方续服,半日许令三服尽,即每两小时服一次,病不愈者,可继续服二、三剂;获效停药法:获效药停,中病即止,以防过剂;药后忌口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桂枝加桂汤分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由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从原文看,病先当有风寒表实证,用烧针的方法发汗,针处感染,病人受到刺激而产生惊慌,必定要发奔豚,在感染的地方灸一壮,再服桂枝加桂汤。其临床表现有自汗恶风、发热头痛的太阳中风证同时,还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的症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桂枝二两,温心阳,平肾邪,泄奔豚,从而达到解表以降逆之效。

    桂枝加芍药汤分析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组成。本来患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却误用泻下的药物,使患者外邪未解,并出现腹满时痛的症状,故用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而达到表解、腹满、腹痛解除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以方测证,当有自汗、畏风、发热等桂枝汤证,并伴有腹满时痛,故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通结。

    综合分析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物组成相同,但调整桂枝或芍药的用量后,则其治疗病机、病证及主治证候便均已不同。

    由此可知,药物用量是变化的,它因病证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一定的病证有一定不移的剂量,量变则方变、法变及所治病症亦变。而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药力的改变,也可以随着组成配伍的改变而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同时,药量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病证,或同一病证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临床药物定量及辨识病证变化等都有很好的启示。

    综上,临证处方,所处的是方证或病机对应之方,而不是功效类似的药物堆砌,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或初学中医者的重视。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3-29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之微义探析

《伤寒论》以“方证相应”为纲,尤重药物配伍与剂量比例之妙。桂枝汤作为群方之冠,其药量比例之变化,实寓仲景辨证之精微。今就桂枝汤原方及变方之量效关系略陈管见。

一、原方配伍之平衡要义
桂枝汤原方以桂枝、芍药等量(各三两)为基,体现“营卫并调”之旨。桂枝辛温通阳,解肌发汗;芍药酸寒敛阴,和营止汗。二者等量相配,形成“发汗中寓敛汗”之双向调节,正合太阳中风“阳浮阴弱”之病机。佐以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助芍药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共成调和营卫之剂。

二、药量比例变化之辨证意义
1. 桂枝加桂汤(桂枝增至五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加重桂枝量以平冲降逆,体现“量变致效变”之理。
2. 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增至六两):治“腹满时痛”之太阴病,倍芍药以缓急止痛,示“药量比例随证转”之则。
3. 桂枝去芍药汤:治“脉促胸满”之表证兼胸阳不振,去芍药之阴柔以专宣通阳气。

三、煎服法之量效关联
仲景强调“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之浓缩煎法,及“服一升”之分次给药,皆为确保药力持续稳定。啜粥、温覆之法,更将药物剂量与护理手段结合,形成“药-护-食”三维治疗体系。

结语:桂枝汤诸变法启示,经方之效不仅系于药物组成,更在于剂量比例与病机之高度契合。仲景通过细微剂量调整,使同一方剂呈现不同治疗向度,此即“同方异治”之奥义所在。后世当于原方剂量比例中深究辨证眼目,方得经方三昧。

(全文4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