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4|回復: 2

[散打] 世界搏击界中国散打能占多大分量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散打运动从开禁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最近越来越火,连着搞了不少争霸赛、散打王等国内外赛事。像柳海龙、苑玉宝这样的高手,在生活中我相信也很是厉害,五六个大汉难以招架。但是,这些高手和真正的高手比较,处在怎样的地位呢?

我觉得目前的散打很不好看。像当年霍元甲、王子平等名家击败外国技击力士,如果也是像我们散打比赛这般打法和场面,想想都会觉得大打折扣。

一、目前我国散打的整体威力仍不足以傲视全球

散打对选手的摧毁力是比较小的,其中的中国特色十分明显。比如散打选择快摔法为发展重点,因为既能摔的漂亮,省力又不太伤人;采用外围游斗,控制距离高度的鞭腿侧踹的消耗战;片面强调步法游击,忽略拳术、绝对力量、膝肘攻击等的发展。

这种体系,影响了拳手近距离作战的技能发展,包括严密防护的能力,身体松弛有度的状态,坚韧的战斗抗击力及职业化的竞技心态。

由于距离一般控制较远,通常容易一味企图靠突然的抱摔,重腿一举成功,所以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不容易产生爆发力。为了增加打击力度,只好拉大动作幅度,形成抡王八拳,完全缺少寸劲,透劲。看中国散打有多少是靠重拳重击击倒的?

美国、日本最佳的职业格斗选手在体力、摧毁力和抗击力上还是占有优势的。有消息说泰森要参加K1,他也难保能胜。K-1是一项决定谁是全接触对抗中的王中之王的比赛。我想,我们的柳海龙、那顺等,能不能在K1高手面前走上三回合?

二。目前的散打运动并未发挥出我国的全部精髓

现在的散打比赛其实就是戴上手套的拳击加腿加摔。训练内容也很单一,就是打沙袋手靶加上体能训练。基本上屏弃了传统武术里先练站桩、基本功、套路等先期的基础功夫。没有武术的前期基础训练,所以出现了,出一拳,踢一脚,打不了就抱缠的现象,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方法、劲力动作与散打结合不上,化力借力等都看不到。散打中施用的手法、踢法都是明使明用,上用手法和下用腿法毫无内在的有机联系,不讲攻防的轻重缓急节奏,一味的力量加速度。吐纳功夫也不练,体力很差。

据说现在连国内都有很多民间高手正摩拳擦掌,想跟散打运动员一决高下,但又抱怨规则制约性太大,传统武术中的戳脚,鹰爪,地趟,擒拿等等都不好使用。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散打将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比赛次数的增加,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选手的挑战,中国散打的优势就会逐渐的减小,甚至没有优势。

如果散打运动能真正吸收武术的精髓,散打竞技才可当之无愧地归于中华武术这一大旗之下,比赛才会更精彩,才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拳术这一国粹的精华,国之瑰宝的价值。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0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4-12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散打在当代搏击格局中的定位与发展路径思考

中国散打运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竞技体系,但在世界搏击格局中的定位仍需理性审视。从技术体系来看,散打确实建立了以"远踢近打贴身摔"为特色的技术框架,这种"三点式"攻防模式在规则保护下形成了特定优势。柳海龙等优秀选手的竞技水平确实代表了国内顶尖水准,其技术运用能力在同等量级选手中具有相当竞争力。但必须承认,散打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与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存在本质区别。

当前散打技术存在三大结构性局限:其一,打击力度呈现"线性递减"特征,从鞭腿的较高杀伤力到拳法的相对薄弱,再到禁止膝肘导致的近战短板;其二,防摔技术过度依赖规则保护,在无差别格斗中暴露出地面战能力的缺失;其三,体能分配呈现"脉冲式"特征,与传统武术倡导的"连绵不断"发力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局限在与泰拳、MMA等体系对抗时尤为明显。

传统武术精髓的流失是更深层的问题。民国时期武术家展现的"整劲发放""化打合一"等技术,实质是建立在数年桩功训练基础上的整体发力模式。当代散打运动员普遍缺乏"由根及梢"的劲力训练,导致出现"重外形轻内劲"的技术空心化现象。据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研究数据,专业散打运动员的站桩训练时间不足总训练量的3%,这与传统武术"七分桩三分拳"的训练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规则制约形成双重效应:一方面保护运动员安全,使比赛更具观赏性;另一方面造成技术发展的"温室效应"。民间武术界提出的规则限制问题,实质反映的是竞技体育与传统武术的价值取向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出现的"武术散打"试点项目,尝试融入传统十二型等元素,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

发展建议:首先应建立"技术分层体系",区分竞技散打与传统散打的技术标准;其次需加强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将传统发劲原理转化为可量化训练方法;最后要构建"竞赛金字塔",在基层推广中保留更多传统元素。正如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所言:"技击之道,贵在得中",散打的发展需要在竞技化与传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