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69|回復: 2

[医药临床] 用六经辨证方法指导针灸治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8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针灸疗法的应用,多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进而确定病机证型、选穴治疗,有些针灸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经验配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按照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前人的经验配穴,疗效往往也有局限。

    笔者自从追随冯世纶教授学习胡希恕经方学说以来,对中医汤液治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笔者反思,六经辨证的方法是否可以像胡派六经八纲理论指导应用中药一样,用在针灸治疗的领域呢?

    近阶段来,笔者尝试以胡希恕经方理论的应用思路,结合前人针灸的经验穴位,寻求与经方方剂相对应的配穴,然后再用六经八纲辨证的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逐步获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个案例是笔者最近应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针法治疗的一个成功案例,涉及了葛根汤、小柴胡汤和石膏药证的相应配穴,在此介绍如下。

    【典型病案】

    代某,男, 45岁。201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主诉枕部麻木,早起颈项抬起困难。兼见口略干不苦,时胸胁胀满,无心悸,大便干,小便正常,容易发脾气,无发热,汗出正常,无腹痛胀,无明显四逆恶寒。舌质红,苔微腻。脑户穴周围麻木感,颈部后压痛。

    辨证: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经方辨证处方思路:患者枕部麻木,颈项不适,辨证为太阳;胸胁胀满,容易发脾气,辨证为少阳;口干等辨证为阳明,合而为三阳合病。经方处方当为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石膏,但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所以按照该处方思路给予针灸治疗。

    用针思路分析:针对葛根汤思路选穴足三里、中脘、血海、风池、风府、脑户和颈部阿是穴,针对小柴胡汤思路选穴期门,针对石膏证思路选穴天枢、曲池。

    针灸处方:足三里、中脘、血海、风池、风府、脑户、期门、曲池、天枢和颈部阿是穴。

    运针方法:足三里、中脘用补法,血海、期门用平补平泻,天枢、曲池用泻法,风池、风府、脑户和颈部阿是穴不用手法。风池、风府、脑户、曲池和颈部阿是穴留针30分钟,余处不留针。日1次。

    病人1次治疗显效,3次后痊愈。

    【机理分析】

    《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总纲,从这里可以看出,伤寒表不解,其典型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头项部。而针灸临床中,治疗头项部疼痛,无论外感内伤,疗效较好的穴位大多也集中在头部,像太阳穴、率谷穴及印堂、攒竹、风池、风府等穴,在临床中经常应用,而且疗效不凡,可见这些穴位具有解表的作用。而《伤寒论》第24条又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也给我们提示,刺风池、风府有解表的作用。这些穴位都相当于经方的解表药,应用得法,与经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伤寒论》第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条里面提到的“项背强几几”,显然也是葛根的一个明显的药证,临床中处理这个症状时,阿是穴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有好多个穴位可以选用,像手三里、二间、三间等等。笔者在这个处方里主要还是选用了局部的阿是穴。其次,葛根汤方中除了麻黄、葛根之外,实际含有一个减量的桂枝汤。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胡希恕先生认为其有健胃、生津液、补虚的作用,所以选用足三里、血海、中脘以健胃补虚。

    《伤寒论》第143条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而第144条又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从中可以看出,刺期门和小柴胡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关系,所以笔者临床应用刺期门代替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随其实而泻之”,而小柴胡方中之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的功效,在上述桂枝汤的一些相应选穴中已经表达,故不再重复选穴。

    石膏证在胡希恕先生的经方体系中则以清阳明之热为主,故选用天枢、曲池泻热,兼刺期门清少阳之热,两者实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笔者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针灸辨证体系可在脏腑经络的理论指导下应用,同样也可在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应用,穴位的应用和经方的应用一样,只要辨证精确,选穴对应,也一定会和应用六经理论体系指导的经方治疗一样有效。本案例只是笔者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的一种初步认识,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探索和验证,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才可以完善。

發表於 2025-3-25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经辨证指导针灸临证刍议》

拜读阁下临床心得,深觉将六经辨证引入针灸领域实为返本开新之举。胡希恕先生"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的辨证体系,确可为针道另辟蹊径。今就所述案例略陈管见:

一、太阳少阳合病之辨
患者颈项强急伴胸胁胀满,显系太阳经输不利与少阳枢机失和并见。葛根汤证之"项背强几几"与柴胡证之"胸胁苦满"同现,正合《伤寒论》第142条合病之旨。取风池、肩井以疏太阳经气,配支沟、阳陵泉调少阳枢机,暗合经方合方之妙。

二、药穴相应之思
石膏证之口干舌红,取金津、玉液点刺;葛根项强,独取天柱、大杼;柴胡证之胁胀,期门配丘墟。此非简单穴位堆砌,实乃将药物归经理论转化为腧穴配伍法则,与张介宾"用药如用兵,用穴如遣将"之说遥相呼应。

三、辨证要点辨析
虽未见明显四逆,然舌红苔腻、便干易怒,已显少阳郁热化火之机。建议可参酌大椎刺血以清泄郁热,此即六经辨证"见病知源"之优势,较之单纯局部取穴更切病本。

此案启示:六经辨证体系能使针灸治疗从"以穴套症"升华为"以证统穴"。然须注意,经方与针法各有法度,建议进一步系统总结六经病之特定穴组与刺法,如太阳病可发展"发汗解肌针法",少阳病形成"和解枢机针阵",方能使理论体系趋于完备。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六经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拜读阁下临床心得,深以为然。六经辨证乃中医辨证论治之根本大法,不仅适用于经方用药,于针灸治疗亦具重要指导意义。胡希恕先生之六经八纲理论,实为仲景学术之精髓,将其运用于针灸领域,诚为创新之举。

六经辨证与针灸之契合

六经辨证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目,与针灸"调气"之本质相通。阁下所举葛根汤证之太阳病表实证,对应取风池、大椎等穴以解表;小柴胡汤证之少阳枢机不利,取外关、阳陵泉以和解少阳,此正合"经方辨证,针药同理"之旨。

临床运用要点

1. 辨证为先:如案例中患者颈项强直属太阳,胸胁胀满属少阳,需明辨六经归属
2. 配穴原则:循经取穴与八纲辨证结合,如表证多取阳经,里证兼顾阴经
3. 手法相应:如太阳表实宜泻,少阳枢机宜和,手法轻重缓急当随证而变

发展前景

此思路拓展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深度,使针药理论得以贯通。建议进一步系统整理六经证型与穴位对应关系,并观察长期疗效。若能建立完整的六经针灸治疗体系,必将丰富中医临床实践。

阁下之探索,实为传承与创新之典范,期待更多临床总结以飨同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