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05|回復: 1

[中医理论] 尚德俊:外科外治疗法的种类与应用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1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尚德俊:外科外治疗法的种类与应用

尚德俊:外科外治疗法的种类与应用

    我们从现代外科的角度对外科外治疗法做一些总结,大致有十二种。

    膏药疗法 膏药外贴应用甚为广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劳损,腰腿痛;③关节扭伤、骨折等;④手术后肠粘连;⑤皮肤病。

    围敷疗法 是指外敷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留头)四周的药物,是贴敷疮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疗法的总称。清代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有“围药论”专论,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留头”的作用:①束毒聚脓,控制炎症;②溃脓后,有利于排脓引流,束毒排脓;③有利于换药,观察疮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肿。

    贴敷疗法 是应用糊膏、软膏等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的治疗方法。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才有“贴熁药”的名称和专论。“贴熁药”主要用于:①急性感染,有疮头者,用温热药膏敷贴,促使消散溃脓;②疮头周围红肿处,用寒性药敷贴,促进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贴急性感染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

    掺药疗法 是将药粉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的一种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疗法。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 将解毒消散药(内消散等)掺布于膏药上贴敷,使炎症肿消毒散。提脓祛腐法:疮口有脓、坏死组织,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九黄丹等)蘸于油纱布条上,插入疮口内,盖大黄油纱布,以提脓祛腐。生肌收(敛)口法:疮口干净,或是慢性溃疡,将生肌收口药(生肌散等),掺布疮面,盖玉红膏纱布,促进疮面收口愈合。这是外科临床的独特治疗方法。

    药捻疗法 疮口、窦道、脓液坏死组织不易排出者,用药捻(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筒疗法 将竹筒用中药煮后,将其迅速扣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应用空气负压吸引脓液的排脓方法。此法也可用于关节疼痛等。

    熏洗疗法 是应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种方法。外科急性炎症:应用解毒洗药、大黄溻汤等,使炎症内消。疮口有脓液:应用解毒洗药、猪蹄汤等,消毒杀菌,清洁疮口。疮口久不愈合者:应用溃疡洗药或是艾叶煎浓汤温洗。肛门疾病,痔瘘等:应用复方荆芥洗药、硝矾洗药等熏洗坐浴。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应用止痒洗药、燥湿洗药等。

    热熨疗法 是将药物炒热或是蒸热,用布包好,或装入布袋内,放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如葱熨法:将鲜葱连根须,切细,用醋搅拌匀,炒热,用布包好,热熨患处。用于治疗早期外科炎症、急性乳腺炎、软组织扭伤等。此外,还有麸熨法、盐熨法等。目前,民间还有应用。

    艾灸疗法 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隔蒜灸法:外科感染初期,可消散肿毒、促使内消;有疮头未溃时,可促使局限成脓,开结拔毒,促溃排脓。附子饼灸法:治疗慢性溃疡等。香附饼灸法:治疗结核性溃疡等。

    火针烙法 是将针烧红,快速烙刺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主要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排脓引流,和治疗淋巴结核等,临床很少应用。

    砭镰疗法(砭镰) 是一种近似现代的镰刀,用于砭刺切割。主要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切口排脓。自隋唐以后,由于火针烙法、竹筒排脓法等疗法的广泛应用,现很少以砭镰法切开排脓。

    烟熏疗法 是用药物点燃后,利用烟熏患处治疗疾病的方法。将中药压为粗末,用绵纸卷药末,搓成药卷,点燃后,借助热力,烟熏患处或皮肤。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慢性皮肤病等。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4-2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尚德俊外科外治疗法述要

外科外治疗法肇端于《黄帝内经》,历经汉唐积淀,至宋元明清而臻完备。尚德俊先生所归纳十二法,实为传统外治学术之精粹,今择其要者析之。

一、膏药疗法:外治之基
膏药乃"薄贴"之衍化,《刘涓子鬼遗方》已载其雏形。其效有四:一则借丹、油为基质,以药性透皮达里,如阳和解凝膏治阴疽;二则物理封包,促局部气血周流;三则载药持久,尤宜慢性筋骨病;四则"拔毒外出",如太乙膏治痈疽溃后。然须辨阴阳:阳证用清凉膏,阴证用温煦膏,此《外科正宗》之要诀也。

二、围敷与贴熁:阴阳分治
围敷法承《医学源流论》"束毒"之旨,其"留头"之设,暗合"开门逐寇"之理。徐灵胎谓:"围药如用兵之合围,不使邪走散",实为控场枢机。贴熁法则本《圣济总录》"寒热异治"之则:疮头用温热药(如冲和膏)促其成脓,周边红肿则敷寒凉药(如金黄散)以折其火,此即"火郁发之"与"热者寒之"的辩证施用。

三、掺药三法:外科心要
掺药之妙,在于分层施治:
1. 消散阶段:以雄麝散掺布,取"结者散之"之义;
2. 化腐期:九一丹提脓,暗含"腐不去则新不生"之理,然需中病即止,防伤好肉;
3. 生肌期:生肌散配玉红膏,乃"煨脓长肉"古法之体现。此三阶段递进,恰似《外科精义》"消、托、补"理论之外治投射。

四、药筒与熏洗:异曲同工
药筒疗法源出《肘后备急方》竹筒吸毒法,其负压引邪与拔罐殊途同归。熏洗法则宗《医宗金鉴》"溻渍"之道,湿热之力助药透达:
解毒洗药治阳证,取"汤液醪醴"涤荡之功;
艾叶汤温洗阴疮,合"血得热则行"之旨;
肛肠熏洗坐浴,尤重"下病上取"(如荆芥升散药)与局部药力结合。

五、外治之理:内外一统
凡此诸法,皆本"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理瀹骈文》)。如热熨法之温通经络,实为"寒者热之"的体表实践;药捻引流窦道,则是"通因通用"的微观运用。然外治亦须辨证:同是溃疡,阳证用黄连油纱,阴证用回阳玉龙膏,此即"同病异治"在外科之体现。

要之,外科外治非仅技法,实为"整体观"指导下的立体治疗体系。今人用之,当遵古而不泥古,如结合现代透皮技术改良膏药基质,或借药理研究优化掺药配伍,方能使千年古法焕发新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