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还是魏徵:哪些汉字不应『默默消亡』 不久前,一位从事传媒与编辑工作的学友来信询问:『唐朝的谏臣魏征,他的名字应该写作简化字的征,还是繁体字的徵?我主张用简化字。石老师怎么看?』 我回答如下:这个人名应当写作『魏徵』,不能写作『魏征』。『徵』与『征』,本来是两个字,形音义皆异,既不是繁体、简体关系,亦非异体或正俗关系。征,古 训行也,伐也,又训取。徵,古训召也,明也,证也,成也,求也,又为五音之一。不仅意义不同,而且徵字的古音是知母蒸韵字,征则是照母清韵字,读音也不相同。 据两〖唐书〗记载,魏徵字玄成。古人的名与字,意义相辅,他表字玄成,名无疑 就是『徵』。『徵』字从壬,从微省,是一个会意字。徵有成的意思,乃古代训诂,如〖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东汉包咸注云:『徵,成也。』〖仪礼·士昏礼〗『纳徵』、〖礼记·礼运〗『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郑玄皆注云:『徵,成也。』〖淮南子·氾論〗『故圣人见化以观其徵』,高诱注亦云:『徵,成。』魏徵的名与字,一定是出自古训。据〖说文解字〗,『徵』字本义为召,为何引申为成呢?段玉裁注云:『有证验,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魏徵的名字含义如此丰富,若轻率地用『征』字取代『徵』,则无从推知名与字的关联及内涵。同理,孔子母亲的名字颜徵在,也绝不可以简化为『颜征在』。 『徵』,也是古人的姓氏,如三国时代的吴国徵崇,『徵崇』当然不能简化为『征崇』。再者,『徵』还是古地名(今陕西蒲城县),〖春秋左传〗与〖楚辞〗中的『北徵』、〖汉书〗中的『徵县』,作为地名的『徵』字同样也不能简化为『征』。 现代汉语的各类字典与辞典,唯独将古乐五音之一的『徵』(zhǐ)的繁体写法保留,却将其他意义上的『徵』一律都简化为『征』,一个文字的简化处理却持两种原则,令人费解。实际上,用『征』替代『徵』并非是繁简转换或正俗回改,而是一种合并异化,即将两个音义皆不相同的独立文字,用其中一个字包括与取代,那么另外一个文字就不得不默默消亡了。例如『萧』、『肖』本来是两个字,现代汉语表示『萧索』、『萧然』的意思时还是用『萧』字,但姓氏的『萧』却被『肖』字取而代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类被合并异化的『简化字』还有很多,如『雲』与『云』合并为云,『後』与『后』合并为后,『幾』与『几』合并为几, 『葉』与『叶』合并为叶,『鬥』与『斗』合并为斗,『醜』与『丑』合并为丑,『僕』与『仆』合并为仆,『隻』与『只』合并为只,『麵』与『面』合并为面, 『迴』与『回』合并为回,『範』与『范』合并为范,『薑』与『姜』合并为姜,『穀』与『谷』合并为谷,『餘』与『余』合并为余,『繫』、『係』、『系』合 并为系,等等。这些汉字本来形音义不同,词性不同,以一字合并替代多字的机械式『简化』处理,显然深深地伤害了文字丰富的意蕴,已经造成了语言使用与表述 上的混乱,极不可取。 汉字是有生命的,一个个汉字承载了古代中国文明并使这种文明 得以延续至今。汉字的简化有其长处,自然也有短处,通行了几十年的简化字有不少后遗症,这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与诊治,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简化字需要重新审视与回改。假如我们将『徵』字这类汉字按照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不加任何思考,一律机械地转换为所谓的简化字,就等于粗暴地消解了一个文字和它的文化含义,使文字变成了冷冰冰的符号。这是汉字简化的最大弊端,也是汉字与汉语的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