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8|回復: 1

[花诗]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3-27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资料图

阳春三月,柳枝吐绿。柳,很早就被古人称为报春的使者。此外,由于柳谐音为留, 古人常以折柳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隋代时,隋炀帝曾赐柳树姓杨,柳树遂多了个杨柳的称谓。柳树是北京地区的本土树种,其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老北京对柳更是情有独钟,除了以柳来给胡同街巷命名,如柳荫街、柳树胡同、青柳巷、垂杨柳而且,还有三月赏柳、春食柳芽等习俗。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资料图

北京地区柳树的种植始于何时?

据〖北京森林史辑要〗记载:一万多年前,柳树已与松树、栎树、桦树、柿树等混生于北京地区,它也是北京地区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其栽培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北京植物志〗载:北京柳树有旱柳、垂柳、红皮柳、黄花柳、山柳、沙柳、蒿柳等,以旱柳和垂柳居多。柳树的适应性强,随处可种,多栽于水边、路侧,柳枝婀娜多姿,极富观赏性。从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开始,柳树一直被视为绿化北京环境的主要树种,历代多有种植。

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将幽州升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国陪都之一。燕京城设八座城门,太宗令各城门外广植树木,安东、迎春、丹凤诸门以植柳,开阳门、通天门、拱辰门诸门以植槐。金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完颜雍命都门外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金宫城之前,也是驰道两旁植柳。到了元代,则在丽正门(今前门)内千步廊旁近高柳,郁郁万株,厚载门(今地安门)处有雪柳万株,而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是山下万柳。泰定四年(1327年)又在琼华岛上植花木八百七十本,以柳居多。明代弘治年间,有大臣向皇帝进言:京城渠路及边境地宜多种柳树,可以做薪,以备易州(今河北易县)山厂之缺。弘治皇帝恩准京师广植柳树,定时砍伐。清代曾在东长安街南到城墙的玉河(御河)两岸俱植柳,垂阴水面。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巡视永定河时,特命直隶巡抚于成龙筑新堤以根治永定河水患,广植树木于堤上以防堤溃,并建议多植柳树。民国时期京师植木多柳树,易载易生,进京之官道两侧柳木成荫,为路人歇憩之佳处。

柳树还是北京园林中的主要树种,〖帝京景物略〗对明代北京园林中植柳造景有极为详细的记载,定国公园(位于德胜门内德胜桥附近)垂柳高槐、成国公园(位于安定门东)榆柳夹而营之、李皇亲新园(位于城南金鱼池北)廊遍桃柳、海淀勺园(位于北大未名湖)入路,柳数行、万驸马白石庄(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北)所取韵皆柳,柳色时变,闻者惊之;声亦时变也,静者省之。春黄浅而芽,绿浅而眉,春老絮而白;夏丝迢迢以风,阴隆隆以日;秋叶黄而落,而坠条当当,而霜柯鸣于树。足见当时北京园林中植柳之盛。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西苑(今北海)等都植有数量较大的柳树为景。

柳树具有易于栽植、成活率高、生长快、生命力强等特点,颇受北京人的青睐,早年间街巷、村落中多有种植,故以其命名的地名也多,如柳树胡同、双柳树胡同、柳荫街、柳林村、东柳树、大柳树、大柳林、青柳巷、垂杨柳、万柳堂、柳沟等。

乾隆皇帝对柳树情有独钟,曾在清漪园、圆明园广植柳树。在南海子(今南苑)饮鹿池旁有两株古柳,俗称南苑双柳树。根深叶茂,枝条交错,树形优美。乾隆曾七次在阳春三月到此赏柳,并写下多首赞柳之诗。其中写道:南苑双柳树,厥名亦已久。临池弄清荫,婉婉盖数亩。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后来双柳树中的一株枯萎后,他还特令南苑郎中派人在其旁边又补植一株,以恢复原来的双柳树景观。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资料图

老北京最佳赏柳之地有哪些?

北京人自古有三月看柳的习俗。所谓看柳,就是初春柳树染上新绿时,观赏绿柳依依,婀娜摇曳的风姿,尤其是水边堤上的垂柳,因为有水的映照,更显得生机勃勃。〖红楼梦〗里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诗句。

老北京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长河北起颐和园昆明湖南侧,经万寿寺、高粱桥到西直门,入护城河后向东流至德胜门,最后注入积水潭。沿河两岸绿柳密如帘幕,每到初春时节许多人到此看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建清漪园之后,为了往来于皇城和西郊园林之间的方便,在治理、扩展长河的同时,又在两岸广植柳树。他曾赋诗赞美长河沿岸的风光: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早年间出西直门不远就是横跨长河的高粱桥,初春时节住在城里的人们多到此看柳赏景。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破坏了西郊的皇家园林,长河沿岸的树木也有很多被烧。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乘龙船途经长河时,见到破败之景,即命醇亲王治理长河两岸。从西直门外登船处的倚虹堂开始,一直到颐和园南面的绣绮桥泄水闸止,两岸广植柳树。经过治理后的长河,绵延二十余里,每到阳春,红绿相间,柳暗花明,景色绝佳。除了到长河看柳外,早年间京城还有多处赏柳好去处

柳堤春晓为西涯八景之一。西涯即今天的什刹海,这里的柳堤指的是前海的堤岸,清代时大堤宽约五丈,长约五十丈,把前海一分为二,两旁都是老柳树,当春风来临时,堤岸上的柳树呈现出一派新绿,如今仍是京城看柳的好去处。

西堤烟柳是颐和园西南部的一处景观。西堤蜿蜒数里,有六桥点缀其间,其中柳桥之名出自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雾凇扮瑶台。初春时,堤岸上河柳轻拂湖面,婀娜娇柔。清代时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都曾到此赏柳。

柳屏叠翠是顺义八景之一,在顺义老城东门外,早年间道路两边种着两行绿柳。阳春三月,鹅黄色的串串柳枝在春风中婆娑起舞,层峦耸翠。清康熙十三年顺义县令韩淑文曾写诗赞叹:三月韶华次地催,绿条袅袅拥城隈。莺啼陌上思独旷,好付风流醉眼开。

柳荫龙舟是通州八景之一,清代时通州城东门外有黄(皇)船坞,为康熙皇帝巡视潞河时所乘龙舟的停放处。沿岸种植着许多柳树,每到春季,绿柳成荫,景色宜人。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阳春三月柳枝开,看看老北京有啥赏柳的讲究?

资料图

春食柳芽有哪些讲究?

老北京不仅赏柳,还有阳春时节吃柳芽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便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的记载。〖本草纲目〗称:柳为本经下品,性味苦寒,无毒,可治疗风水黄疸,疮痈肿毒等症。

柳芽是柳树初生的嫩芽,颜色淡绿微黄,须在未开花絮之前食用。中医认为柳芽味苦、性凉,可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春食柳芽对人体大有裨益。

老北京吃柳芽的方式很多,其中凉拌柳芽是人们最喜欢的。柳芽采摘下来后,清洗干净,过热水焯一遍,然后再用凉水冲洗干净,随后放入大碗中,加入适量的盐、醋和蒜末,也可放入少许的辣椒油,搅拌后即可食用。

柳叶饼也是一种时令美食。其做法是掐一把嫩嫩的柳叶儿,洗净,汆水,切碎,放适量的糖,均匀地揉进面粉里,做成小饼儿,然后将其一个个贴到锅里,待一面熟脆后再翻到另一面煎烤,直到两面都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就可出锅了。

柳叶还可以泡水喝,俗称柳叶茶,但要在未开花絮之前采摘。泡制时,要选用刚萌出的嫩芽晒干,然后同茶叶一起用开水冲泡。春日之嫩柳叶将开未开,状如雀舌,孕一冬之精气,得春阳之普照,色香味形妙到极致。柳叶茶具有败火除燥、爽神利气、明目清心之功效。据传,戒台寺内的僧人曾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一种延寿茶施与香客,有一年春日,康熙皇帝巡视西山时驻跸戒台寺。僧人以延寿茶敬之,康熙皇帝品过后大为赞叹。此后每年春日,戒台寺便派僧人到宫中为康熙泡制延寿茶。后来茶房的太监也学会了延寿茶的泡制方法,每年春天都采一些柳叶回去泡制延寿茶。

崔泓 發表於 2025-4-13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燕京柳色考:三春烟柳的审美意蕴与民俗传承》

阳春三月,燕地垂金。柳色之于京师,非独为物候之征,实乃千年文脉所系。考《周礼·夏官》"掌固"条,已有"树以荆棘"而固堤之制,然燕蓟之地独钟柳木,此中深意,当自辽金始论。

一、柳色入典:从自然物候到人文符号
《辽史·地理志》载南京(今北京)"城隅植柳",实开燕京官柳之先河。金元之际,柳树完成从实用树种到审美意象的蜕变。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琼华岛"万柳绕堤",此时柳已具"小江南"的象征意味。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称"柳荫龙池",更将御柳与王权意象结合。清《日下旧闻考》详载玉河两岸官柳"柔条拂水",形成"水陆双观"的独特景致。

二、赏柳三昧:老北京的审美实践
(一)时序之观:惊蛰后柳芽初绽为"柳眼",春分前后称"柳烟",至清明则成"柳浪"。什刹海畔"三看柳"之俗,正合《月令七十二候》物候观测之法。
(二)空间之趣:旧京赏柳讲究"四水三山"——长河观柳取其直,太液(北海)赏柳贵其曲,玉渊潭品柳重其疏,金鱼池玩柳妙其密。此中暗合谢赫"六法"之经营位置。
(三)感官之宴:柳芽饼需取谷雨前嫩芽,以"一焯二腌三拌"古法制之。《燕京岁时记》载"清明柳茶",实为柳叶与龙井拼配,暗含"以柳引阳"的养生智慧。

三、柳俗考源:从折柳到簪柳
《析津志辑佚》记元代大都"清明日,男女簪柳",此俗实由唐代"灞桥折柳"演变而来。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儿童"柳笛迎春",乃古"葭管候气"遗制。清代《燕京杂记》所述"柳圈禳疫",实与《荆楚岁时记》"五色缕"辟邪同源。今西山大觉寺犹存"缠柳祈福"古俗,可视为植物崇拜的活化石。

柳之于北京,犹梅之于江南。其价值不在炫目之色,而在柔韧之质。金元宫柳今虽不存,然北海"柳影白塔"、颐和园"西堤烟柳"犹续文脉。值此青阳时节,不妨循《园冶》"借景"之法,于寻常巷陌中,觅得"一树春风千万枝"的永恒诗境。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19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燕京柳色考:三千年植柳史中的风雅与实用》

北京植柳史可上溯至《诗经》"杨柳依依"时代,辽金以降更成都城风物之魂。考《析津志》载,辽南京安东门外"官柳千行",金中都"驰道植柳百里如帷",此乃北京系统植柳之始。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称丽正门内"柳廊蔽日",明代《长安客话》记玉河堤岸"万柳垂波",清代《日下旧闻考》详载"长河柳陌"为燕京十景之一。三千年植柳史,实为一部活态的北京生态文化史。

老北京赏柳自有一套"柳学"体系。按《燕京岁时记》载,士人赏柳须循"三候":初候柳眼(嫩芽如眼),二候柳线(新枝垂丝),三候柳绵(飞絮如雪)。文人雅集多在陶然亭、高梁桥等"柳观胜地",持"柳梢月"酒令(传杯至柳影移处者饮)。更考《帝京景物略》,明代什刹海"柳堤步月"需备四物:油纸伞(防晨露)、瘿木杖(拨柳枝)、松烟墨(即景题咏)、定窑盏(接柳絮烹茶)。此等风雅,今人已难窥全貌。

民间柳俗尤见智慧。《北平风俗类征》记载:清明"柳枝打炕"驱虫,立夏"柳叶煎饼"祛暑,更有"柳笛报春""柳圈卜雨"等七十二项柳俗。西直门外曾有"柳市",专卖柳编器物;安定门"柳医"以柳皮熬膏治跌打。最妙是《天咫偶闻》所述柳芽宴:柳芽拌豆腐需取白柳初芽,佐以玉泉山水,盛在柳条编的"碧玉盘"中。

今人赏柳当知三味:其一观势,旱柳刚劲如隶书,垂柳婉约若小楷;其二听韵,柳浪闻莺宜辰时,雨打柳叶选酉刻;其三品位,北海琼岛看"御柳"气象,胡同巷陌赏"民柳"风情。柳色依旧,然《光绪顺天府志》所载"柳荫走马""柳下斗茶"之景已成绝响。吾辈赏柳,不妨携一卷《藤阴杂记》,于柳下细读前人笔下的"燕柳百态",方不负这千年柳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