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0|回復: 1

[城建考古]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有望解开『鼎州窑』之谜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30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有望解开『鼎州窑』之谜

西安3月23日电(记者张哲浩、杨永林)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考古人员对陕西省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确认银沟遗址为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采(征)集到瓷器863件。这次考古发现或将改写中国陶瓷史。

从2012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确认了银沟遗址面积为2.3平方公里,遗址内遗存有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在文物调查过程中,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质地各类型标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种类十分丰富。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会同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等单位进行科技考古,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银沟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标本无论是白瓷、青白瓷还是青瓷和黑瓷,其原料都可以就地取材,这里具有制造各类瓷种所必需的全部原材料。这里的窑工从五代时期已分别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这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该窑场曾同时生产青瓷、黑瓷、白瓷和青白瓷,以青白瓷水平最高。该窑场发现之处还发现瓷土,这与中国唐宋时期窑场设立在原料产地的习惯相符。从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该遗址出土的标本,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胎薄、均匀、圈足十分规矩。器型丰富、规整,说明工具、模具水平高超,辘轳车精度高。特别是一类青白瓷,胎体细腻,瓷化程度整体较高。其透明度、胎体之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等均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特别是白瓷(青白瓷)的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说,银沟遗址出现的窑业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专家认为,通过科学考古研究探讨文献记载中的唐代『鼎州窑』、五代『柴窑』与富平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揭开尘封千年的『鼎州窑』之谜,有望破解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从而改写中国陶瓷史。

    (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4-8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考古发现与中国陶瓷史的重构

陕西省富平县银沟遗址的考古发现,实为近年来中国陶瓷考古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成果之一。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北方陶瓷发展史的空白,更对重新认识唐宋时期制瓷技术传播路径提供了关键性实物证据。

从遗址规模来看,2.3平方公里的窑场面积,318座窑炉的密集分布,充分证明此处曾是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区域性制瓷中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遗址呈现的"四瓷并烧"现象(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打破了传统认知中北方窑场单一品种生产的固有模式。其中青白瓷的工艺水准,经科技检测显示其胎体白度、透光度等指标已接近明代景德镇水平,这一发现将中国高白度瓷器的技术突破时间至少前推了四个世纪。

在技术层面,遗址揭示的"胎釉二元配方"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考古材料显示,五代时期银沟窑工已能熟练运用高岭土与瓷石的复合配方,这项被学界长期认为始于元代景德镇的技术革新,其发源地可能需要重新审视。遗址出土的薄胎器物(最薄处不足2毫米)与规整的旋削痕迹,证实当时已使用高精度的辘轳车及成套模具,反映出唐代北方窑业已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

关于"鼎州窑"的学术定位,银沟遗址提供了三重关键证据:其一,富平在唐属京兆府,宋归耀州,恰处鼎州(今富平一带)地理范畴;其二,出土瓷器的化妆土工艺、支钉叠烧法等特征与文献记载的鼎州窑技法吻合;其三,碳十四测年显示主要堆积层集中在9-11世纪,与鼎州窑活跃期相符。至于"柴窑"之说,虽仍需更多实证,但遗址中发现的类汝窑天青釉瓷片,至少为探讨五代宫廷用瓷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这一发现对陶瓷史研究具有范式转换意义。它提示我们:唐宋时期北方可能存在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高精尖"制瓷体系,其技术通过某种渠道影响了后来南方诸名窑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银沟遗址或将重塑我们对中国陶瓷技术演进轨迹的认知图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