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3|回復: 0

[文学研究] 学者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是大智慧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30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者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是大智慧

学者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是大智慧

电视剧〖三国演义〗隆中对剧照

隆中对没有明说,但确实以合久必分的形势判断,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前提,由此扭转了刘备的大局判断、人生遭际,甚至扭转了中国历史,顺便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国演义〗。

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能体谅别人的苦处;不只看重个人品行,更看到背后的客观原因。如此处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曹孙刘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还是曹操。用人没有战略思维,不可能用人不疑,更不可能疑人照用

诸葛亮煞费苦心、恩威并施,采用七擒七纵的非常策略,终于收服孟获之后,却不留一兵一卒,班师回朝。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维之窠臼,审时度势,看出后续负担甚至不稳定隐患,放弃占地,确保主动,才是真正的战略智慧

如果有人问:〖三国演义〗应该从哪里读起?这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从头呗,还能怎么读?初读当然从头开始,但要读出〖三国演义〗的道道来,从中间开始,再读一遍,说不定更好。

当然,这中间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地方都行,而要从三顾茅庐开始。这是全书的中轴,一道分水岭: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屡战屡败,被人撵得像丧家犬一般,无处可逃;而之后,就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道理?转机来自三顾茅庐,刘备见到了诸葛亮,听取并采纳了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细数之下,隆中对也不过数百字,何以就此扭转命运?无他,就因为隆中对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规划。

一瞥隆中对,读者容易记住的是关于曹孙刘三国各占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分析。不错,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办事情能否成功就看是否具备这三项重要条件。不过,作为战略规划,隆中对的核心不在资源筹划上,而在诸葛亮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却在〖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里就已表达清楚的要旨: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大局及其走势作出清晰判断,从中发现自己的机遇,才是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

隆中对之前,刘备之所以屡战屡败,根本上是因为刘备相信当时的大趋势是分久必合。自董卓进京,天下群雄并起,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苦于分裂太久,刘备欲以宗亲身份,匡扶汉室,剿灭曹操,重新恢复刘氏一统江山。结果因为错判形势,逆水而行,只会屡战屡败。

诸葛亮告诉刘备,现在的大势不是分久必合,恰恰相反是合久必分。汉朝延续500多年,现在到了分开过日子的时候。隆中对没有明说,但确实以合久必分的形势判断,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前提,由此扭转了刘备的大局判断,扭转了刘备的人生遭际,甚至扭转了中国历史,顺便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国演义〗。

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韩信是两家共同争夺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能争取到韩信作为同盟军,谁就能夺取天下。在韩信犹豫不决之时,有谋士提醒他,依附别人不如自己另立山头,借刘项之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遗憾的是,韩信有雄才无大略,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帮着刘邦灭了项羽,却在决定性战役胜利后次日清晨的睡梦中,被急匆匆赶来的刘邦夺回帅印,直至被冤杀于未央宫。战略规划缺失,让历史错过了原本或许可以更加精彩的三国时代。

既然天下大势仍在于分,那就需要考虑:我能分到什么?进而明确,怎么才能分到这一份?这才有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取地利,而刘备以宗室身份和仁厚声誉,把人和作为首要战略资源的策略。

至于后面所谓获取荆、益之类,一方面算是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标落实,另一方面则是为未来分久必合积累实力。相比关于局势走向的判断,虽然同为战略考虑,但分量明显不如了。

卷首第一句话里埋下伏笔,到隆中对方才详加展示,反映了写作技巧,更体现出把握大局、谙熟战略的思维功底。这不是小说作者一个人的能耐,而是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天赋异禀。自古以来,中国人相信只争朝夕,因为娴熟于农业,最清楚时令耽误不得。但偏偏这样的民族,同时又有一种出奇的耐心,等待时机将临。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创立周朝居功至伟的姜子牙,七十岁时还在易水岸边钓鱼,一点不着急,用的是直钩,根本挂不住鱼,纯粹摆个样子。因为姜子牙知道,着急没用,时机不到,难以作为,干等就是。这不,最终等到周武王起兵,需用帅才这一刻。

这种把个人努力置于大格局之中加以筹划的战略思维,形象地说,犹如一个人急于赶时间,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在车厢里使劲往前挪位置,而是买票时找到能够最早到达的那班车。

谋略背后是滋养智慧的气度

在〖三国演义〗中,不只是诸葛亮有战略思维,更不是只在隆中对里有。曹操灭了袁绍后,搜出好多曹营中人与袁绍私下书信往来、为自己留后路的证据。两军对垒,你死我活,暗中通敌,足够拉出去咔嚓了。可曹操不让人打开,而是一把火烧了,理由是:那个时候我自己对战胜袁绍都没信心,底下人暗通款曲,有什么可以责怪的?

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能体谅别人的苦处;不只看重个人品行,更看到主观意愿背后的客观原因。如此处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刘备虽有人和之名,但曹孙刘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还是曹操。用人没有战略思维,不可能达到用人不疑,更不可能做到疑人照用。

有读者不理解,〖三国演义〗中最惊险的桥段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既然知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将来刘备总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为什么不直接拉出去砍了?岂不是明摆着作者是在故弄玄虚吗?其实,从战略思维的逻辑出发,很容易理解:如果不能尽收天下英雄于麾下,却靠骗来一个杀一个,如何才能获得天下英才之拥戴,如何才能解决战略对手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煞费苦心、恩威并施,采用七擒七纵的非常策略,终于收服孟获之后,却不留一兵一卒,班师回朝。有人不解,问为何不留下官员、辖制地方,一则避免日后再反,二则正好扩大地盘。诸葛亮却回答:留官必须留兵,留兵必须运粮,这样把自己套牢不算,还因为战争中当地人死了不少,怨愤之气难以平息,留官后一旦产生矛盾,极易酿成大冲突。现在不留官不留兵,不用运粮,还避免了日后冲突,岂不更好?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维之窠臼,审时度势,看出后续负担甚至不稳定隐患,放弃占地,确保主动,才是真正的战略智慧。

据说,孟获后人世世代代感恩诸葛亮,坚守南人不复反矣的祖誓。数百年之后,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地方政府欲调孟获后人起兵勤王,他们坚持只有朝廷征调,才能出兵,因为与诸葛丞相有约。最后,朝廷诏书到了,在泸水边隆重祭奠诸葛亮之后,大军才过江北上迎敌。〖三国演义〗 不是史书,与史实相互参照,难免真假混淆,但即便虚构只要被人记住,有时候也比尘封的史料对后世影响更大。此所谓:活着的历史是文化,逝去的文化是历史。

行文至此,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出了一个真会打仗的主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将军,在埃及打得英法联军没了方向,最终却未能赢得军事家的称号,只能屈居战将之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大本营让他去北非只是为了牵制英法,隆美尔却一味好战,虽然战役上赢了,但军力消耗之后,大本营不得不源源不断地为其补充武器弹药,最后不是牵制英法,而是牵制了德国自己。缺乏战略思维,视线只及于眼皮之下,如此格局何以算得上军事家?

相比之下,中国的孙子之所以被称为武圣,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孙子深知用兵之险,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此视野开阔、思维超前,不但称得上军事家,而且称之为政治家、战略家也不为过。中国造字,特以止戈为武,其中有多少大智慧!

虽有交战,一旦和平,就给予充分信任。如此处理国与国关系,方显战略眼光。信任和由信任而形成的守约,方为最具价值的战略资源。如今,国人面对先人的创造性思维,会将其自觉不自觉地归之于谋略。这好比心地阴暗者眼中只有不可告人之术,而看不到谋略背后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滋养智慧的胸襟气度。这恰恰应了古人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总之,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民族,一个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绝不应该陷于蝇营狗苟之中不可自拔,绝不应该满足于占那么点小便宜、耍些小聪明。随着中国重新崛起为大国并越来越全面深入地走向世界,国人对堪称民族文化之瑰宝却散落四处的战略智慧,该仔细收集、虔敬学习、大力弘扬乃至创造性升华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