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4|回復: 1

良师益友袁世海 表演源于生活 学戏要领会精神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4-7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良师益友袁世海 表演源于生活 学戏要领会精神

良师益友袁世海 表演源于生活 学戏要领会精神

袁世海 图片

戏中,他用精湛技艺塑造演绎出曹操、鲁智深、李逵等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戏外,他是良师,苦心提携并影响了杜近芳、刘长瑜、于魁智等出类拔萃的艺术名家。

2016年,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诞辰100周年。自8岁开始学艺,在近80年的艺术生涯中,袁世海演出了300多出剧目,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倾尽心血。

袁世海原名瑞麟,8岁学戏,11岁入富连成社,初学生行,取名盛钟,后改学净行,改名世海,就教于萧长华、叶福海及师兄孙盛文等。他曾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周信芳、叶盛兰等京剧大师合作演出,红遍大江南北,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从〖将相和〗中居功自傲的廉颇,到〖李逵探母〗中孝义正直的李逵;从〖九江口〗中孤勇激愤的张定边,到〖野猪林〗中肝胆相照的鲁智深。他演什么角色,什么角色就在舞台上活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这样评价袁世海刻画的人物形象,他所扮演的角色是鲜活生动的、淋漓尽致的。

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袁世海以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独特表演面貌,丰富了净行的表演手段,开创了京剧史上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的先河。他的表演质朴豪放,刚劲有力,以情传神,艺精技绝,因此有着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的美誉。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认为,袁世海先生真正做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不论是对京剧架子花脸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对经典剧目的创排和演绎,他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秉承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袁世海一次次深入工矿、农村、部队、县城等基层巡回演出,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融入表演之中,他贴近群众,也将众多艺术形象扎根在观众心中。

谈及袁老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挚情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深受感动:1993年汪辜会谈成功后,我和袁老师到台湾访问演出。当时已经78岁的袁老身患糖尿病,但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坚持演出。对党和人民一定要忠诚是袁老经常教导学生们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坚持的人生信条。

一生修身立德、桃李芬芳,袁世海先后收徒20余人,他的学生中不仅有京剧演员,还有评剧、汉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其他剧种的演员。他对艺术从不保守,对后学提携不遗余力。他广收门徒却不收分文,倾囊相授却不计回报。杜近芳称,袁老师是我事业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袁世海常对青年演员说:是把我揉碎了化成你,而不能把你揉碎了化成我。借以说明学戏要领会艺术精神和创作理念,而不是生搬硬套师傅的一招一式,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才是艺术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很幸运,曾亲身获得先生的提携和教导,他的每一个动作、眼神、表情、神态,都为演对手戏的我领路铺石,使我开窍,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我对先生的敬意与感激。刘长瑜深有感触地说。

先生已去,精神永存。袁世海先生的艺术遗存和精神风范,始终伴随着今天的戏曲工作者继续前行。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4-14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艺海无涯 德艺双馨——缅怀京剧大师袁世海的艺术人生

袁世海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塑造了曹操、鲁智深、李逵等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更在于他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作为一代宗师,他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独特表演风格,打破了净行表演的固有藩篱,使架子花脸这一行当得以在大型剧目中担纲主演,这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袁先生的艺术造诣源于他对"表演源于生活"这一艺术真谛的深刻领悟。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呈现,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和内心体验,将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完美结合。正如他所言"学戏要领会精神",这种精神既包括对角色内在性格的把握,也包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在《李逵探母》中,他不仅表现了李逵的粗犷豪放,更刻画了其孝义之情;在《九江口》中,他既展现了张定边的孤勇激愤,又揭示了其忠义之心。这种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正是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理念的生动体现。

袁世海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同样值得称道。"是把我揉碎了化成你"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艺术传承的真谛。他打破门户之见,不仅培养京剧演员,还悉心指导评剧、汉剧、晋剧等其他剧种的艺人;他倾囊相授而不计回报,体现了"有教无类"的传统师道精神。这种开放包容的艺术教育理念,使他的艺术生命得以在众多弟子身上延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

尤为可贵的是,袁世海先生将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晚年仍坚持赴台演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基层为群众表演,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德艺双馨"的品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思想的当代诠释。他的艺术人生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大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文化担当。

袁世海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将继续滋养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沃土,启迪后来者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艺术永葆生机与活力。
菠萝吹雪 發表於 2025-4-16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艺海无涯 德艺双馨——缅怀京剧大师袁世海的艺术人生

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先生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的塑造者,袁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对角色的深刻把握上,更在于他将"表演源于生活"的艺术理念贯彻始终。

袁先生的艺术造诣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在《李逵探母》中,他塑造的李逵既有草莽英雄的豪迈,又有孝子的柔情;在《九江口》中,张定边的孤勇激愤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种"以情传神"的表演风格,正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袁先生常说"学戏要领会精神",这精神不仅指角色内在,更包含了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他坚持深入基层演出,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养分,使表演既有生活气息,又具艺术高度。

在艺术传承上,袁先生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独特表演风格,丰富了净行表现手段。他打破行当界限,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这种创新精神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反叛。正如于魁智所言,袁先生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他对青年演员"把我揉碎了化成你"的教诲,体现了一种无私的艺术传承观——不是要学生模仿自己,而是希望他们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袁世海先生的人格魅力与其艺术成就交相辉映。他不计报酬广收门徒,对杜近芳、刘长瑜等后学的提携,展现了一代宗师的胸襟。78岁高龄仍坚持赴台演出,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一定要忠诚"的人生信条。这种德艺双馨的品质,正是中国传统"艺以载道"理念的生动体现。

当代戏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袁世海先生的艺术道路给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艺术创新必须扎根传统、立足生活;艺术教育重在精神传承而非形式模仿;艺术家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精湛,更在于人格高尚。袁先生虽已远去,但他"艺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艺术之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