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5|回復: 1

京剧界追忆一代宗师袁世海 将『架子花脸』推向巅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4-7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京剧界追忆一代宗师袁世海 将『架子花脸』推向巅峰

京剧界追忆一代宗师袁世海 将『架子花脸』推向巅峰

京剧大师袁世海

今年是享誉海内外的京剧大师、国家京剧院的建院元勋和艺术风格奠基人之一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5日下午,百余位京剧界艺术家、专家学者及袁世海的家人会集梅兰芳大剧院,参加纪念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畅谈追忆、总结和纪念袁世海先生的表演艺术和艺德情怀。

袁世海先生是将京剧架子花脸表演艺术推向历史巅峰的一代宗师。他继承先师郝寿臣的艺术精髓,发展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表演方法,丰富了架子花脸的唱腔和剧目,并首开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的先河,不仅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而且使架子花脸行当跨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袁世海先生亲传弟子杨赤回忆,自己在1982年拜师时底子很差,但老师不厌其烦、反复示范传授。他表示,老师对于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影响了自己一辈子,老师在舞台上对于后人的培养令自己和身边人动容。

在近80年艺术生涯中,袁世海演出了300多出剧目,继承创作演出了〖群英会〗〖野猪林〗〖将相和〗〖李逵探母〗〖九江口〗〖西门豹〗〖红灯记〗〖平原作战〗等一大批至今仍上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有活曹操活李逵活张飞活鲁智深美誉。

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京剧表演艺术家冯志孝记得袁世海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传统戏有些地方不要动,也不必动,但是包袱后人也不要再背了。有人说新就好,但并不是说避开传统另搞一套就是新,这种新又有谁会承认呢?

研讨会上,龚和德、张春孝、孙元意等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从表演特点、人物塑造、人格风范等多方面回顾了袁世海先生的艺术成就。

花儿 發表於 2025-4-1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袁世海百年祭:论架子花脸艺术的范式革命与精神遗产

适逢袁世海先生百年诞辰,京剧界群贤毕至,共缅这位将架子花脸艺术推向历史巅峰的一代宗师。作为郝寿臣先生衣钵传人,袁世海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以"铜锤唱"之法重构了架子花脸的艺术语法,使这一行当从"配角艺术"跃升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表演体系。细究其艺术实践,实为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京剧表演革命。

袁世海的艺术突破首先体现在声腔体系的革新上。传统架子花脸重做派而轻唱工,他却将铜锤花脸的演唱技法融入架子表演,在《李逵探母》中创造性地运用[反二黄]唱腔,使李逵的悲怆之情获得音乐化的深刻表达。这种"做中有唱,唱中见做"的表演范式,打破了行当间的技术壁垒,拓展了人物塑造的维度。在《野猪林》中,他塑造的鲁智深既有架子花的豪放做派,又通过声腔变化展现人物内心的细腻层次,实现了"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

在剧目建设方面,袁世海开创了以架子花脸担纲大轴的历史先河。《九江口》张定边、《西门豹》等代表作,不仅丰富了行当剧目储备,更提升了架子花脸在京剧表演体系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传统的革新始终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如《群英会》曹操的表演既保留郝派风骨,又通过眼神、台步的微妙处理,赋予角色新的时代解读。这种"守正出新"的创作理念,恰印证了他"不必动处且保留,当新处必创新"的艺术辩证法。

袁世海的艺术教育思想同样蕴含深意。他教授杨赤时强调"技不离戏,戏不离人",反对单纯模仿外在程式。在《红灯记》鸠山塑造中,他既运用传统花脸的狞厉身段,又融入现代戏剧的心理写实手法,示范了传统表演语汇表现现代人物的可能路径。这种"以传统为体,以创新为用"的教学理念,对当下戏曲传承具有重要启示。

回望袁世海的艺术人生,其最大贡献在于完成了架子花脸从"技艺"到"艺术"的质变。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为根基,以敏锐的时代意识为指引,重构了行当的表演范式。今日纪念这位大师,不仅是要追怀其艺术成就,更应继承其"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逐新"的精神遗产。在传统戏曲面临转型的当下,袁世海的艺术道路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而必然是对传统最深刻的继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辛酉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五日申時| 2025/4/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