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9|回復: 1

台北故宫推出特展 八件〖清明上河图〗各擅胜场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7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台北故宫推出特展 八件〖清明上河图〗各擅胜场

清明节之际,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辟专室推出『清明上河图特展』,首度将院藏8件质量精美的〖清明上河图〗全数展出,展期4月2日至6月26日,邀请民众细细品味明清两代画家诠释的〖清明上河图〗及旧时风俗民情。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巨作,描绘北宋首都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今日存世的画作以宋代张择端的作品年代最早,历代画家从不同视角加以仿效、复制,流传至今约百余卷,形成『清明上河学』,典藏在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凸显〖清明上河图〗的魅力。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何传馨表示,故宫院藏的8幅相关画作,可分为张择端(活动于12世纪前期)、仇英(15至16世纪)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3类。前两种在结构与内容上主要参照张择端版本,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则堪称8幅画作中最精彩者。此件作品为清乾隆元年(1736)由5位宫廷画家共同绘制而成,画幅纵35.6厘米、横1152.8厘米。画面中增添了许多明清时期的风俗民情,描绘相当精细,可说是认识当时人们生活面貌的最佳材料。

北宋版本:重现都城繁景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原画长卷超过5米,描绘北宋都城开封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用写实手法描绘人物800多人,牲畜60多头,楼宇30多间,巨细靡遗令人赞叹。

这次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展出了张择端的〖清明易简图〗。『清明易简图』语出〖易经·系辞〗当中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平易简单』之意,作者希望透过画面让观者对都城繁华一目了然。

明代版本:偏爱瑰丽色调

明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有多处与其他版本不同,比如戏台演戏、射柳、杂耍特技、走索及校阅等。此外,画中对金明池竞渡描写细腻,其中不仅楼阁华美,龙池抢标、舞蹈游艺等活动场面更是热闹非凡。

明代版本〖清明上河图〗中重彩设色也是别的作品所没有的,画中大量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藤黄、胡粉及紫色等颜料,呈现瑰丽风格,专家推断出自明代『苏州片』画家对仇英风格的刻意追摹。

『苏州片』指的是明代中叶至清初年间,苏州山塘画店所制作的伪本书画,主要仿制宋代赵伯驹和明代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的山水、人物画。

清院本:韵味清雅逼真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由清宫画院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及程志道5人合作完成,长11.52米,集各家所长。

画中建筑依据透视原理而作,还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堪称18世纪城市风貌的缩影。乾隆时期宫廷画家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构图与场景安排,几与清院本相差无几,只有细节增减和清新雅淡的韵味之差异。(雷蕾)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4-16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特展」学术述评

台北故宫博物院值此清明时节,以八件《清明上河图》珍本联展,诚为艺林盛事。此展不仅呈现宋明清三代绘画技艺之流变,更以「图像史学」视角,为观者开启解读中国古代城市文明与民俗变迁的新径。

一、版本谱系与艺术价值
院藏八卷可析为三大系统:北宋张择端原型、明代仇英变体及清院本集大成之作。张择端原构(传)以「移动视点」写汴京漕运之盛,其《清明易简图》取《周易》「易知简能」之理,化繁为简而神韵不失,实为宋代「格物致知」美学之体现。仇英本则彰显明代苏州职业画家「仿古而不泥古」的特质,金明池竞渡场景设色瑰丽,石青朱砂的运用暗合吴门画派「精丽艳逸」之风,而「射柳」「走索」等新增民俗,恰为明代市井文化之镜像。

清院本尤值深究:五画家合笔既承续宋代界画「折算无亏」之严谨,又融入郎世宁传入的西洋透视法,画中欧式建筑与传统楼阁并置,恰是乾隆朝「中西会通」文化政策的视觉注脚。其绢本设色之清雅,人物神态之生动,较之宋明版本更显「雅驯」品格,反映清代宫廷审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质。

二、版本比较中的史学启示
各本差异实为时代精神之投射:
1. 空间叙事:张择端本以汴河为轴线展开「河市」景观,仇英本强化娱乐空间,清院本则突出官署与商肆,三者递变揭示从「漕运经济」到「消费社会」的转型。
2. 服饰器物:明本出现的青花瓷、折扇等物,清本新增的玻璃器、自鸣钟,皆为物质文化交流的实证。
3. 社会图谱:宋本侧重商贾百工,明本增绘优伶杂耍,清本则详绘官绅仪仗,阶层呈现的差异暗含社会结构变迁。

三、「清明上河学」的方法论意义
此次联展印证《清明上河图》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能力:从张择端「状物存真」的纪实初衷,到后世画家「托古改制」的再创作,形成跨越千年的图像诠释链。台北故宫以八本并置,不仅展示「一题多解」的艺术创造力,更构建起视觉文献的「互文性」研究场域。

建议观者循三阶品鉴:先宏观比较构图气韵,次细察建筑人物笔法,终体悟各代画家对「太平盛世」的差异化想象。如此,则一卷丹青,可见八百年华夏文明之脉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