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6|回復: 1

[國學觀點] 庙和陵谁是正统 『黄帝归属』该由哪方来决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4-10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庙和陵谁是正统 『黄帝归属』该由哪方来决定?

庙和陵谁是正统 『黄帝归属』该由哪方来决定?

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不过,5天后的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将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短短6天内,一边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一边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开始,陕西、河南两地的网友关于该到哪里拜祭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陕西黄陵县有黄帝陵,而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有黄帝庙,于是到底应该拜陵还是拜庙,谁才是正统,一争论就是十年,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于是也就有了现在这种两地分别拜祭,你拜陵,我拜庙的现象。本来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反正都是祭拜黄帝先祖,拜庙和拜陵也不冲突,但是两个地方都似乎心有不甘,总想证明自己才是正统。

为了这个正统的地位,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除了各自宣传造势之外,还分别由各方的专家学者在报纸、杂志上刊发文章,著书立说,引经据典,以支持己方的观点。客观而言,把这些观点大体上看一下,会发现双方说得都有道理,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范畴,确实很难得出一个定论。

于是民间有人提出,应该由国家出面来下这个定论,并且把现在各省的公祭上升为国家的公祭。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轻易苟同。一方面,国家下定论,也要以理服人才行,正如前面所说,在双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依据,据理力争的情况下,国家也不好强制性规定哪方是正统,哪方不正统,否则就给人留下偏袒嫌疑。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定夺这个口子一开,将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因为目前争夺名人故里的现象,在国内数不胜数。

比如,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于是有人据此调侃,现在是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随着这样的热闹局面不断涌现,甚至连盘古、西王母、孙悟空也都被抬了出来,你争我抢,在这样的乱局下,国家又如何定夺?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地方争夺名人归属,真像他们表面上说的那样,是为了传统,为了文化吗?恐不尽然。其实原因不说大家也都明白,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才是真相,背后难免有功利之心。那么越是这样,越不宜由地方政府深度参与,而应该把这些拜祭交给社会,交给市场,交给公司企业,由他们按照市场化规律去办事。这样既不影响从传统文化层面出发的,对黄帝的祭拜,同时又不用政府投入大笔的财政资金。

而一旦政府退出黄帝之争,最终是双方各拜各的,还是由一方占了上风,成了主流,市场和百姓会做出决定的。

戴改 發表於 2025-4-5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祭祀之争:文化认同不应沦为地域博弈

关于黄帝陵与黄帝故里孰为正统的争论,表面上是历史考据之争,实则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建构中的深层困境。细究此争,实乃文化符号的争夺战,而非单纯的学术探讨。

从历史维度观之,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祭祀传统源远流长。《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此为黄陵县黄帝陵的历史依据;而新郑作为黄帝故里,亦有《水经注》等古籍佐证。二者皆有其历史渊源,本可并行不悖。历代王朝多采取"陵庙并重"的祭祀制度,如汉高祖既立黄帝庙于长安,又亲临桥山祭祀。这种多元包容的祭祀传统,恰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体现。

当今两地之争,实则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考据显示,黄帝时代尚处于传说与历史交织的阶段,过分执着于地理定位反而背离了祭祀的本真意义。古代祭祀重在"神道设教",通过仪式强化文化认同,而非地理考证。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道出了祭祀重在诚敬而非形式的真谛。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争论背后暗含的地方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将文化符号异化为旅游经济的筹码,使庄严的祭祀活动沦为商业秀场。明代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今日之"心中贼",正是这种将文化工具化的功利心态。当祭祀成为GDP的注脚,其文化内涵必然被掏空。

解决之道,在于回归祭祀的本源。建议建立"国家主导、地方协同"的祭祀体系:由国务院颁布《黄帝祭祀条例》,确立清明为国家公祭日;同时承认黄陵县与新郑市各自的历史地位,分别承担陵祭与庙祭职能。元代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提出的"礼以义起"原则,正可为此提供传统智慧——礼仪形式当随时代演进,但其精神内核不容篡改。

文化认同的建构需要超越地域局限。与其争论"何处为正统",不如思考"何以成正统"。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六经皆史"的宏阔视野,启示我们:黄帝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远大于其地理归属。唯有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方能真正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