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前記:關於曹操其人,自古以來便眾說紛紜,此次疑似曹墓的發掘更是將這位傳奇人物推上了風頭浪尖。說起曹操,或許眾多的人對其的印象大多都定位於奸雄之上,但在本人看來,曹操實是一位順應歷史潮流出現的關鍵性人物,他的出現在很大成度上改變了當時的混亂狀況。比如:他的介入,直接改變了軍閥割據及派系林立的政治局面,形成了鮮明的三國鼎立,為以後的大統一再次開啟了新的開端。所以,在很大程式上,曹操其人,是個當之無愧的英雄。從另一方面來說,曹操的為人,僅從歷史角度來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下,其行為,其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可以很恰當的解說當時的大政治,以至他到後來,開創了他的獨特政治風格。曹操於恩威並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可見他內心一斑。說到底,一句話最可概其一生:成也曹操,改也曹操!所以,對於此次的曹墓出土,本人卻是心生期望的,希望是真的,畢竟,能令一代人傑重見天日,解開諸多未解之迷,做為一名歷史的朝聖者,對此還是懷着十分懺誠的信仰的。
———————————————————————————————
復旦大學古籍所教授:曹操『72疑冢』是傳說
復旦大學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金華
問:河南安陽一座漢魏大墓被確認為曹操陵墓一事,近來引發持續關注和熱議。有人提出,曹操留有『七十二疑冢』,此次考古發現真假尚難定論。但也有專家表示,所謂『疑冢』是以訛傳訛的民間傳說,意在渲染曹操多疑、奸詐的臉譜化形象。請問,『七十二疑冢』到底是怎麼回事?
—江蘇徐州 凌北生
答:所謂曹操『七十二疑冢』,只不過是從南宋時代興盛起來的民間傳說。眾所周知,凡是 『傳說』,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完全屬實或基本接近事實,儘管事實隱而不顯,但總可以由表及裏地找到某些實證;另一類則屬虛構,不過儘管此類無稽之談在歷史學、文獻學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但傳說的種種內容也蘊涵着特定的時代精神和文化特徵。
應該說,曹操『七十二疑冢』屬於後一類。下面,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略陳己見。
一,早期史志顯示,從魏晉到唐代,曹操墓所在地非常明確。這表明,『七十二疑冢』之說在唐朝以前確實還沒有出現。
經歷了1700餘年風霜雨雪的曹操陵墓,從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下令營建起,就不是什麼秘密了。據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卷一【武帝紀】、卷九【夏侯尚傳】、卷十五【賈逵傳】以及【晉書•宣帝紀】所記載,曹操死於洛陽,年六十六,時為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庚子),即公元220年3月15日,諡號『魏武王』;遺體由夏侯尚、賈逵、司馬懿等護送到魏王的國都鄴城,事先營建的墓地在鄴地西陵,下葬的時間是二月二十一日(丁卯),即公曆4月11日,魏國把這座陵墓稱為『高陵』。
值得一提的是,高陵雖然按照曹操的遺囑『不封不樹』,但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可尋可辨的外部標記。據【三國志】、【宋書】、【述異記】等記載,高陵在曹魏時代原有一系列非常顯著的地上標誌物,如祭殿、藏璽室、陵屋、銅駝、石犬等。後來,上述標誌歷經歲月侵蝕雖逐漸堙沒,但從南北朝到唐代,世人對曹操墓的確切地點仍然沒有發生懷疑。
最明顯的例證有以下3件:一是河南安陽安豐鄉西高穴村近年出土的後趙建武十一年 (公元345年)魯潛墓誌上,間接說明了曹操墓的具體位置;二是唐太宗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征高麗時路過鄴城曹操墓,曾作【祭魏太祖文】;三是唐代學者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卷二十『鄴縣』條下寫道:『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裏,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裏。』
由此可見,從三國到唐代,『曹操墓』的地理位置相當清楚。因而,『七十二疑冢』說在這一相當長的時期沒有產生的條件。
二,『疑冢』之說,濫觴於北宋,興盛於南宋。
隨着朝代的頻繁更迭和古墓標誌物的完全消失,對於北宋人來說,鄴西沿漳群墓中哪一座是曹操陵墓已無從指認。王安石【將次相州】詩云:『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騏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其中,八九丘、空壟畝、知誰是等語句,就是對曹操墓難以確認的描述和評議。此後,南宋初期的李壁為『八九丘』作註:『余使燕,過相州,道邊高冢累累,雲是曹操疑冢也。』如果說,王安石對『八九丘』的疑問只是『疑冢』說的濫觴現象之一,那麼李壁注中『曹操疑冢』的說法,至遲到南宋初期已廣為流傳。
『疑冢』說之所以興盛於南宋,與當時的政治氣候有關。曹操作為著名的歷史人物,所受到的評價歷來隨着社會思潮的變化而波動。曹魏時代,繆襲【魏鼓吹曲】對曹操的頌辭是:『越五帝,邈三王。興禮樂,定紀綱。普日月,齊暉光。』西晉時評價就降一格了,陳壽在【三國志】中拿曹操跟劉備對比,盛讚劉備『弘毅寬厚』『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是一位在處理後事方面有『至公』之德的君主;而曹操則屬於『明略最優』的『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是一位『矯情任算』『鞭撻宇內』的雄豪。而隨着正統論的興起,到了東晉,曹操被貶斥為篡權的逆賊,他奸狠的一面在後來問世的【世說新語】假譎篇、忿狷篇中均有生動的描述。
南宋政權偏於東南一隅,跟東晉形勢相似。於是,佔領北方大片土地的敵人,被類比成三國時代的曹魏。這樣一來,曹操『假譎』的特點更是有理由被無限放大,『七十二疑冢』的傳說也就應運而生了。范成大【七十二冢】詩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聞說北人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自注曰:『七十二冢在講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劉辰翁【金縷曲】又云:『寂寞西陵歌又舞,疑冢嵯峨新土。』自注曰,金人為曹操疑冢增土。
此類詩詞通過誇大『疑冢』說和對曹操的貶斥,抒發了對北方『寇賊』的激憤之情。由此不難看出,儘管『七十二疑冢』沒有事實根據,但既已打上特定的時代烙印,亦不失為思想史、文化史上有一定價值的研究資料。
三,所謂『疑冢七十二』,元明時代已被載入史志,清初又被補進著名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其影響之大,超過南宋。
元人楊渙【山陵雜記】云:『曹操沒,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明人李賢等撰【明一統志】卷二十八『彰德府』下『曹操疑冢』條云:『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顯而易見,『七十二疑冢』說一旦進入史志性著作,在常人看來就難免成了定論。
早期的【三國演義】,如明嘉靖壬午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等,在講述曹操臨終前的遺囑時,都沒有『疑冢』方面的內容。而清初毛綸、毛宗崗整理的【三國演義】中卻多出了這樣一段文字:『(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這部流傳極廣的毛氏批改本,使300多年來的讀者對『疑冢』說有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四,由『疑冢』說衍生出來的『真冢出現』說,也屬於無可考據的民間傳說。
在憎惡曹操的人眼裏,『疑冢』是為掩護 『真冢』而設立的,然無論如何,其真冢必有敗露的一天。這不,原來真冢在漳河底下!褚人獲在 【堅瓠續集•漳河曹操墓】中信誓旦旦地說,明末清初『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初啟門……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屍。』
無獨有偶,大約在漳河底的『曹操遺體』被剁碎的同時,藏在河南許昌城外河崖中的 『曹操屍骨』也被砸散了。蒲松齡【聊齋志異•曹操冢】說:『許城外有河水洶湧……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同樣有趣的是,後來傳說河北磁縣也出現了曹操真冢。近人鄧之誠 【骨董瑣記全編•曹操冢】云:『壬戌正月三日,鄉民崔老榮於彭城鎮西十五裏叢葬地開井為塋,地圮為黑穴,繼得石室……中置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敘乃魏武帝操也。』
上述傳說,『真冢』地點雖然不同,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相同的一點,那就是無從核實。
五,載入史志及【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已為最近20多年來的考古成果所否定。
1988年3月8日【人民日報】報道說,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近來,『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安豐鄉西高穴村得到考古隊的確認,倘若有科學依據,那麼『七十二疑冢』及其衍生的種種傳說便更可得到進一步澄清。
附帶說一下,竊以為『高陵』的命名,似乎與『高穴村』這個地名不無關係。與此類似的現象是,曹丕的陵墓之所以稱為『首陽陵』,是因為墓地在『首陽山』;孫權的陵墓叫『蔣陵』,也因為墓在『蔣山』而得名。加之從『高穴村』大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等實物來看,此次河南省考古隊有關『高陵』的論證頗為可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