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7|回復: 1

[其他] 了解国学文化之梁启超的美学论著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4-23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和启蒙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述繁富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显示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宏大气派。他五十六岁逝世,留下了一百八十四卷的〖饮冰室合集〗,共达一千四百万字。其中涉及美学问题的文章数量也很多。比较重要的有早年写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年)、〖惟心〗(1899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饮冰室诗话〗(写于流亡日本时期),还有晚年写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科学〗、〖美术与生活〗、〖情圣杜甫〗、〖屈原研究〗〖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以上都写于1922年)、〖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1924年)、〖书法指导〗(1927年)等等。

梁启超在1920年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自己也曾作了一番评论,其中说:『启超务广而荒,每一学稍涉其樊,便加论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甚者纯然错误。及其自发现而自谋矫正,则已前后矛盾矣。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有罪焉。』这个批评,大致也适用于梁启超的美学论著。梁启超的美学论著,涉及的美学问题相当广泛,而且也时常有新思想的闪光,有精彩的议论,但在总体上却显得粗浅,缺乏深度,也缺乏一贯的系统。因此,尽管梁启超在近代美学史上是位影响大的人物,但是他在美学理论上的建树却并不很大。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10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梁启超美学思想刍议:启蒙视野下的文艺观照

梁启超先生作为近代思想界的巨擘,其美学论述虽未成严密体系,却以启蒙者的敏锐触角,在传统文论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节点上留下了独特印记。细察其美学著述,可发现三条鲜明脉络:

一、文艺功用论的启蒙底色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将小说抬升为"文学之最上乘",提出"熏浸刺提"四力说,实为"文以载道"传统的现代转化。这种将审美活动与社会改造直接勾连的思维,既延续了儒家诗教观,又注入维新变法的时代诉求。其晚年《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虽转向情感陶冶,仍保持着"以美育代说教"的改良主义特质。

二、情感本体论的诗学重构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以西方心理学解剖古典诗词,将"含蓄蕴藉"的抒情传统转化为可分析的审美机制。其论杜甫"情圣"说突破道德评判框架,以情感力度作为艺术价值标准,这种以现代学术话语重释传统的尝试,实开比较诗学之先声。

三、学科交叉的拓荒意义
《美术与科学》(1922)强调"观察自然"为二者共同根基,揭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性;《书法指导》以空间构成解析笔法韵律,皆体现其会通中西的学术视野。虽如先生自评"务广而荒",但这种跨学科视角恰为当时美学研究稀缺之品质。

梁氏美学之局限,在于未能彻底超越工具理性束缚,如《惟心》篇将审美境界等同于道德境界,终未抵达康德式"无功利性"的纯粹审美判断。然其历史价值,恰在于这种"不彻底性"——在启蒙诉求与学术自觉的张力中,为中国美学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的思想样本。钱穆曾言"任公于学问实为开风气者",此语于其美学探索尤为的当。今人回望这段思想历程,或可从中获得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方法论启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