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0|回復: 0

[狭义文字学] 聚焦汉字文明·楷书端庄方正 人字楷模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23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聚焦汉字文明·楷书:端庄方正 人字楷模

楷书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字体。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的汉字,电脑字库中的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都属于楷书的变体。

和人们通常的看法不同,楷书是篆、隶、草、行诸体中最后形成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汉末,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笔画的波磔(zhé)改为平直,把其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形成横平竖直的『方块字』。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正』『真』通假)。楷书的『楷』是楷模的意思。唐代张怀瓘〖书断〗称:『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意思是说,楷书是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书体。这种楷模作用还影响到人伦道德。中国古人一贯强调『作字先做人』『人正则字正』,在儒家看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已超出书法本身的意义,被赋予了『温柔敦厚』的人格象征和教化意义。

楷书作为一种标准字体沿用了1800年左右。就其种类而言,分为小楷、中楷、大楷及榜书;就其演变而言,经历了隶楷、晋楷、魏楷、唐楷4个时期,分别标志着楷书的萌芽、成熟、发展和鼎盛。

❶ 隶楷

楷书萌生于汉末,初期的楷书,仍残留隶书的笔意,故名『隶楷』。史载汉末三国的书法家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他把民间流行隶书中那些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的成分集中起来,用楷书的横、捺笔画取代隶书的蚕头雁尾,并加入一些篆书、草书中的圆转笔画,使楷书初步定型,被后世尊为『正书之祖』。代表作为〖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2007年我国发行的〖楷书〗邮票,首枚即为〖宣示表〗。

楷书鼻祖 书圣师祖

钟繇小楷〖宣示表〗共18行,字体宽博而扁方,仍留有隶书的笔意和体势,然点画之间已初具楷法。由于处在由隶入楷的嬗变过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清新朴茂、古意盎然的趣味和来自篆、隶的遥远气息格调。

〖宣示表〗始见于北宋〖淳化阁帖〗,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相传此帖后归琅琊王氏所有,西晋末年南渡时,王导将此帖缝入衣带携至江南,传给侄子王羲之。王羲之研习临摹后,将原件送给了著作郎王修。王修24岁英年早逝,悲伤的母亲知道儿子生前酷爱此帖,就将它放进王修的棺中陪葬,〖宣示表〗真迹从此不见天日。

钟繇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又师承钟繇,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❷ 晋楷

晋代沿袭汉魏余风,楷法渐趋成熟。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增损古法,大胆革新,脱尽汉魏以来的滞重用笔,把钟繇楷书中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方长体势,创出了妍美俊逸的新体楷书。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以及王献之的〖洛神赋〗等为后世确立了楷书的审美定式。

玉版十三行 其珍比玉昂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内容为三国文学家曹植的辞赋名篇。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权相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收购,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洛神赋〗笔画秀劲圆润,结字萧散逸宕,顾盼有致,被誉为『小楷极则』。其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作品。

爨宝子碑 亦楷亦隶

晋代是隶书向楷书的转换期,新旧杂糅,楷隶相参:有的以隶为体,参以楷法,隶多于楷;有的以楷为体,留有隶意,楷多于隶;有的则楷隶参半,亦楷亦隶,如被誉为『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实为义熙元年),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爨氏仿效汉制而立。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一些横画仍保留着隶书的波挑,但结体方整又近乎楷书,康有为评曰『端朴若古佛之容』。其立碑时间距王羲之辞世仅数十年,却与王羲之清雅俊逸的书风大异其趣。

〖爨宝子碑〗1778年在云南曲靖出土,被一农户用做压豆腐的石板,后曲靖知府发现豆腐上有字迹,此碑方为世人所知。想必大家对『公式』4字并不陌生,它是1987年由87岁的广东书协主席秦咢生先生题写。秦先生曾作〖集爨论爨十绝〗,所作『爨体』,尤得其神理意趣,时人美其名曰『秦宝子』。请看〖爨宝子碑〗中的『行』字,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

❸ 魏楷

楷书在南北朝取代隶书成为正体。因南北分裂,书法亦分南北两派。北派书法,犹带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书风质朴雄强,长于碑版;南派书法,为『二王』一脉,多疏放妍妙,秀美典雅,长于尺牍;据不完全统计,北碑有数千种之多,著名的如〖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南朝禁碑,存世碑刻仅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数十种。南北朝碑版既以魏为主,故统称为『魏碑』。

人民币上有魏碑 张玄墓志是真身

〖张玄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墓主张玄,字黑(hè)女(rǔ),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张黑女墓志〗。结体扁方,多参隶意。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润之美;既承北魏神韵,又开唐楷法则,兼具众美,堪称魏碑中的极品。遗憾的是,此志原石早已不知去向,现存旧拓本为海内孤本。〖张玄墓志〗距今近1500年,可它的遗脉就在您的囊中夹内。大家熟悉的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公式』,就属于『张黑女体』。这6字为马文蔚先生于1950年题写,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比对一下墓志中的『行』字,是不是形神逼肖?

华文新魏 浴火重生

其实,魏楷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触目皆是,这就是浴火重生的新魏体。它将魏碑结体特点融入印刷体中,笔画斩钉截铁,险劲而富于变化;结体内敛外放,有大气磅礴之势。

上世纪40年代末,宜兴人陈禄渊在凌厉森严的〖张猛龙碑〗骨架基础上,加上晚清碑派大家张裕钊的涨墨笔法所形成笔画交界处内角的圆转,并由京剧抑扬顿挫的唱腔得到启发,整合成用笔提按有致,极具紧张感、节奏感的新魏体。『文革』期间,剑拔弩张的政治气氛需要同样剑拔弩张的字体,于是新魏体便如日中天,挤进了印刷字体的行列。如今,这种新魏体仍热度不减,广见于报刊标题,还被许多机构应用为商标字体,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

〖张猛龙碑〗号称『魏碑第一』,明代金石学家赵崡评曰:『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其用笔完全摆脱了隶书痕迹,开隋唐楷书之先河。

❹ 唐楷

隋朝统一中国后,楷书南北混一,既吸收南方清劲秀逸之书风,又融进北方朴茂雄浑之气象,〖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以及智永〖千字文〗已十分接近唐人楷书。另外,传为智永的 『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为楷书用笔理论和结构理论建立了法则。

混一南北 唐楷先声

〖董美人墓志〗清嘉庆年间出土,原石1853年毁于兵燹。董美人为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爱妃,病逝时年方19岁。杨秀对其感情颇深,故撰文哀悼,刻为墓志随葬。细观此志,笔意精到细腻,点画清劲挺秀,堪称隋志小楷之冠。从字体面貌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由于隋朝国祚短暂,楷书规范化不可能在30余年间完成,这一任务便历史地落到了唐代。

楷书到了唐代,法度已臻完善,体势亦趋完备,很快达到鼎盛期。唐代楷书可分三个时期,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基本沿袭『二王』书风,崇尚清瘦;中唐以颜真卿为代表,创新求变,以肥劲为美;晚唐以柳公权为代表,融颜、欧之长,自创新意,以骨力见胜。唐人尚法,最好的例证就是欧阳询。

欧体楷书 楷法极则

欧阳询是建立楷书典范最早的书家之一,他博采众家之长,以破胆夺气的勇气,创出唐楷新书体——『欧体』。其『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同时兼容南派『秀骨清相』之气象,传世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等。欧体规矩法度森严,被视为『楷法极则』,后世科举考试常以之作为标准书体,遂致千手雷同、千人一面,至明、清成了广受诟病的『台阁体』『馆阁体』。

欧阳询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楷书创作理论,撰有〖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具体总结了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为『唐人尚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颜筋柳骨 字如其人

中唐的颜真卿和晚唐的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开创了雄强丰腴、宽博大度的『颜体』,传世作品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柳公权学颜又出颜,变颜体的肥壮为瘦劲,创立了法度更为严谨的『柳体』,传世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颜、柳的书法成为千古楷则,还与两人的精神境界不无关系。中国古人认为『字如其人』,宋朱长文〖续书断〗称颜真卿的书法『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指出其书品和人品的一致性。颜真卿一生秉性正直,从不阿附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的忠烈事迹,更加提高了他的书法地位。

柳公权亦是『字如其人』的典范,『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chǔ,纸)墨』。据〖旧唐书〗记载,唐穆宗怠于朝政。一次,他向柳公权询问怎样用笔才能写好字,柳公权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改容,知道这是柳公权用书法之道来规谏自己。这就是广为后世传颂的『笔谏』佳话。

印刷之源 进仕之阶

有唐近300年间,涌现出众多的楷书名家,树立了楷书的范式和法度。到中唐开成年间(836年—840年),楷书的笔画和结构规范已经定型。唐楷为现代规范汉字奠定了基础,也为标准印刷字体提供了范本。现在常用的老宋体即是在欧、颜、柳三体基础上演变而来,并派生出书宋、报宋、标宋、宋三、秀丽、小姚体等诸多变体。

唐代楷书整体水平如此之高,不得不归功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唐代实行『以书取仕』制度,选拔官员的标准为『身、言、书、判』,其中『书』的要求为『楷法遒美』。这就使得参加科考的士人必须苦练楷书,同时唐翰林院有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楷书在全社会得到空前的普及和提高。正如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言:『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

❺ 结语

作为最后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在唐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次高峰。唐楷在完善法度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楷书的最终定型。唐以后的历代书家虽有善楷法者,终未能跳出晋唐人的藩篱,即使像创出『瘦金书』的宋徽宗和以『赵体』与欧、颜、柳并列为『楷书四大家』的元代赵孟頫。唐楷的规矩法度和结构整饬恰恰成为个性发展和自由书写的绊脚石,以致唐以后千余年间楷书仅呈流风余响、日渐式微之势。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这句话,不仅阐明了文字传承文化的功绩,也道出了文字超越时空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地质层,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节、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汉字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每个人的魂魄中,都融入了方块字的点、横、竖、撇、捺!(记者杨立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