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4|回復: 0

[論史] 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宋朝科举公榜日成白富美哄抢学子日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4-24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张鹏

科举殿试图

科举殿试图

(科举殿试图)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所以想说一点关于读书的故事,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在如今的时代,这更像是一句口号,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笔者并不能断言。但是曾经某个朝代,读书改变命运是不争的事实,到处都是励志神话,读书人的地位万众景仰,全民陷入读书狂潮,识字率和学校数量占当时世界第一。这个朝代,就是无数文人都想穿越回去的宋朝。

宋朝的学霸有多牛?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无论出身家境多么贫寒,一旦金榜题名,就会遭到全城名媛佳丽的哄抢,这个习俗风行数百年,就是著名的“榜下捉婿”,宋朝的小姐们真是太不矜持了,为了嫁学霸也是蛮拼的。

仇英《观榜图》

仇英《观榜图》

(仇英《观榜图》)

在宋朝,科举考试放榜的这一天,更像是一场全城的狂欢。天还没亮,汴梁城里已经骚动起来。最先起床的不是等待揭榜的士子们,而是公卿第宅、富商豪贾家的千金小姐。

侍女们忙进忙出,小姐们全神贯注梳洗打扮。秀发高挽,满头珠翠,“香墨弯弯画,胭脂淡淡匀”。父兄早已等候在外,家丁也备好了车辆。车上燃着香球,香烟如云。金明池大街一早就被这样的车辆挤满,香车美人,旖旎无边。

万众期待、即将上演的,不是皇帝选秀,而是“榜下捉婿”。发榜当天,全国各地有钱有势的人家出动“择婿车”,公卿有女待嫁者天不亮就在路上等候,争抢新科进士作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

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中进士后成了被老师胥偃抢作乘龙快婿。一个曾经“以荻画地学书”的穷苦孩子从此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22岁的王安石走考取了进士第四名,这个父亲早亡,家境窘迫的贫寒书生也成功地实现了逆袭。“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就是王安石后来追忆当日的盛况。不过他虽然身穿绿衣招摇过市却没有被抢,史书记载王安石不修边幅,不洗澡,不梳头,满身虱子,估计喜欢这种重口味的小姐实在不多。

古语说人生最快意的时刻便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实这两件事根本就是一件事好吗?为什么小姐这么爱读书人,因为在宋代,进士及第通往的是一条最顺畅的仕途之路。

要说宋朝为什么这么重视读书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西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开国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碰到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他偶然发现宫中的一块镜子背面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现在是乾德三年,竟然出现“乾德四年”的物品,难道时光穿越了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就是这块诡异的镜子,引出宋太祖一声长叹,也促成他在心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为宋朝最终能攀上中华文明的巅峰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这块镜子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宋太祖显然不相信时光穿越之说,他决定亲自解开这个谜团。他把镜子拿给宰相赵普看,询问这几个字是怎么回事?赵普也答不出所以然来。后来赵匡胤找到了儒生窦仪。窦仪给出了正确答案,他说:“这块镜子应该是从蜀地来的。前蜀最后一个君主王衍,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个时候铸的。”当时,后蜀被宋所灭,一些后蜀宫人携带物品进入大宋宫廷,于是出现了这块“穿越”的镜子。

当初,宋太祖让宰相定一个以前没有用过的年号,最终确定了用“乾德”。可是没想到,这个年号不但早就被人用过,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用过的年号,这让宋太祖情何以堪?没文化真是让大宋丢尽颜面。赵匡胤叹息着说:“宰相须用读书人!”

这件事让宋太祖更加坚定了“文治”的信念,结束武夫当政的乱世,开辟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他把帝国的明天托付给了文臣士人,读书人被空前重用。由此开始,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崇尚文化的“气场”。

唐人看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到了宋人那里,变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人择偶的标准不再是世族名门,而是中举的士人,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在宋朝出现了大逆转。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朗朗的书声从一座座私塾传出,这是宋真宗所作的《劝学诗》,平易如白话,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读书风气从皇帝到村童席卷全国。

宋太祖坚持每天读三卷《太平御览》,他说:“开卷有益,我认为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宋太宗也做出表率,表示“他无所爱,但喜读书。”

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这种读书风气使宋朝社会阅读率普遍高于前代,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宋代的书院

宋代的书院

(宋代的书院)

进入高等学校读书,在宋朝之前还是高官贵族的特权。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到了宋代,庶民中优异的人都可以入学,可见,曾经的贵族学校已经变成普通学校了,这是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为了培养文人,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宋朝前后三次大力办学,建学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官学外,宋朝有州学234所,占州数的72%;有县学516所,占县数的44%。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不少学校为贫穷的学生提供食宿,由国家供养。

唐朝全盛时期学生总数只有六万三千零七十人, 人口约为八千万, 其平均入学率约为一千二百五十六比一;1104年,宋朝全国学生总数多达21万余人,按照人口约为1亿来统计,平均入学率约为五百比一,其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前代,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史》称:“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矣。”

仇英《村童闹学图》

仇英《村童闹学图》

(仇英《村童闹学图》)

教育之门已经对平民百姓敞开,不但工农商各个阶层都可以读书受教育,甚至偏远地方的牧童村妇也能口出古人之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科举大门第一次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 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整个社会读书和参考的热情被空前调动起来,经常一次科举报名参加的人就有四十万之众,每次录取人数也从宋初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上千人。

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状元, 就有12 人出身于平民人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宋朝是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更不可思议的是,文人在科举考试中骂皇上居然也能得到官职。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苏辙在对策考试中写文通篇指责宋仁宗,说他“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饮酒歌舞纸醉金迷,皇帝坐朝不问国家大事,不关心百姓疾苦。”这消息的来源居然是“我从路上听说的”,标准的道听途说。

这张考卷引发轩然大波,考官认为苏辙诽谤皇上,建议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说:“我设立科举考试,就是欢迎敢言之士,苏辙指责我的过错,刚直不阿,出于爱君之心。”苏辙不但没有获罪,还被任命官职,得到特别的嘉奖。

苏轼后来感慨地说:“秦、汉以及五代,因为进谏而死的,有几百人。而宋朝建国以来,还没有人因言获罪,即使当时稍有责难,不久也会升职。”。

文化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的提高,知识阶层的崛起,政治气氛的宽松,终于使宋朝呈现前所未有的面貌——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

这种社会氛围成为文化繁荣的前提,终于造就出宋朝一代新型士人。如果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是大唐盛世的点缀,虽名声显赫却受尽苦难,宋朝文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并且完成了文化和权力的对接,中国首次出现了集官僚、文人、学者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责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 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相形之下, 不但前面的汉、唐为之逊色, 后来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

宋朝士大夫的理想人格最终凝聚成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听来都是振聋发聩。

读书日,以此文缅怀一下那个全民读书的时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