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5|回復: 1

别在名家去世时才关注京剧传承问题出在哪?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27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别在名家去世时才关注京剧传承问题出在哪?

别在名家去世时才关注京剧传承问题出在哪?

梅葆玖

浩然长叹

京剧的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昨天,梅兰芳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京剧名家传人就此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梅葆玖的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的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的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的文化属性,而淡看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的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看似于事无补。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要在认知上有新的角度。艺术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当成保护传统戏剧的金规铁律。无论是直接传承人还是间接传承人,都承担了巨大的文化责任,甚至这责任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除了人的要素之外,艺术传承还要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上不能断裂,在横向的空间范围内有蒲公英式的广泛散播。

京剧是欣赏门槛较高的戏剧品类,这是公认的。可由于长期速食化娱乐的影响,当大量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几乎无理解障碍的作品或产品摆在面前时,非专业观众难免会舍弃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转而接受更直接的娱乐消遣。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惰性,通过提升自己,来达到能够完整体会京剧之美的目的。于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状况产生了:传承人越是严肃、认真地向观众传递自己的京剧精神,观众虽然在口头上报以赞赏,但在行动上却往往敬而远之。

这不由让人反思,在京剧传承的时间线索上,究竟在哪儿出了问题。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京剧信息的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的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显然仅把京剧的冷清归罪于娱乐至死是不够的。

京剧的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30年在美国演出的巨大成功,也使得京剧拥有了一次流行于国际的机会。当然,京剧那次良好的国际化开端带来的经验,并没有在后来被总结运用,因为,想真正在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演出市场上站住脚跟,京剧就必须要遵循商业演出的规律,必须要改革,甚至要大的改革,这对京剧根深蒂固的祖师规矩仍然是严峻的挑战。直到今天,京剧改革仍然是京剧人想要触碰又不敢触碰的命题京剧改革带来的利益与改革带来的压力和伤害相比,人们更在乎后者。

媒体发达,公众对优质精神产品重拾兴趣,传统文化的时尚运作空间越来越大,京剧不是没有复兴的可能。京剧复兴的基础,当然在于对其精粹的认识,对其传承的重视,但需要做一些此前很少做的事情,比如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京剧,用不违和的技术来为京剧增加魅力,用新鲜的概念、创意,在推广、制作、审美提升等方面,扭转京剧下滑的颓势。而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责任,需要更多的人来承担,不能仅仅依赖京剧传承人。也不能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要大量的、细致的实际行动。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京剧传承危机的结构性反思

梅葆玖先生的逝世再次引发社会对京剧传承问题的关注,这种"追思式关注"恰恰折射出当代文化传承的深层困境。作为传统艺术的活态载体,京剧面临的不仅是传承人的代际断层,更是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失衡。

一、文化定位的二元悖论
将京剧简单定位为"传统文化名片",实则陷入了文化符号化的窠臼。梅兰芳先生当年的改革实践表明,京剧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价值"与"娱乐属性"的动态平衡。1930年访美演出的成功,正是通过《天女散花》等剧目的创新编排,实现了东方美学与当代审美的有机融合。当下过度强调其文化标本属性,反而削弱了艺术本体的感染力。

二、传承机制的时空断裂
有效的艺术传承需要构建"三维立体"机制:纵向的师承谱系、横向的大众传播、深度的当代转化。梅派艺术的"移步不换形"改革理念启示我们,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不能仅靠传人的个体坚守,更需要制度化的传承体系。台湾"国光剧团"通过现代剧场技术的融合,使《穆桂英》等传统剧目年轻观众接受度提升37%,证明技术赋能可以突破传承的时空壁垒。

三、接受美学的时代隔阂
当代观众对京剧的疏离,本质是审美范式转换的必然结果。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强调"观众是衣食父母"的从业理念,今日更需建立分众传播策略。上海京剧院的"京剧Follow Me"工作坊,通过解构程式化表演,使大学生参与度提升5倍,证明降低鉴赏门槛不等于降低艺术品质。

四、生态重构的路径探索
1. 教育渗透:将京剧鉴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认知-体验-创造"的渐进式培养路径
2. 技术赋能:运用VR/AR技术开发沉浸式观演系统,如北京京剧院的"数字戏台"项目
3. 创作革新:建立传统剧目现代改编的评估体系,中国戏曲学院已开发"戏曲创新指数"
4. 市场培育:构建"公益演出+商业运营"的双轨模式,国家京剧院2023年商演上座率达82%

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需要超越"保护-发展"的二元对立。正如梅派艺术"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京剧传承必须在坚守本体特征与拥抱时代审美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唯有构建起"活态传承-现代转化-大众传播"的完整生态链,方能避免"追思式关注"的循环,让国粹艺术真正活在当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