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6|回復: 0

[古文观止]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4-30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

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看到三代不衰,很难得了。孔老夫子这个家,二千五百多年不衰;范先生八百年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二家。范仲淹曾留下家训百字铭,值得我们学习。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资料图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资料图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资料图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云: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便是现在,珍惜字纸也是环保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五毂即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没有五谷,我们的色身就无法得到供养,我们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所以我们应该报五毂恩。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资料图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八德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家训百字铭〗不失为一套助力于我们为人处世、操持家业的成熟理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