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1|回復: 1

[儒家学说] 以『大学之道』烛照青年心灵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5-6 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大学之道』烛照青年心灵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好桥梁,让教师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

又逢『五四』青年节。青年,富有活力、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是反映时代的最灵敏的一个晴雨表。青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又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节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定型,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何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习惯上,我和我的同事常被称为『学工老师』,是直接与青年打交道的群体。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我体会到,做好青年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好桥梁,让教师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以『大学之道』烛照青年心灵。

比如,学校各院系在每年两会之际都会组织集体学习,这样的活动如果只有学生参加,往往热度有余深度不足,也不乏有人敷衍了事。后来,我们尝试邀请两会教师代表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提案,大家反响热烈而且讨论深入。这是因为,代表们讲得实、讲得真,讲的是经过自己研究、有理有据的东西,青年学生们自然爱听。再比如,暑期社会实践中,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经验,自己组团容易浮于形式、缺少内容。相比之下,由教师亲自带队,则往往方向明确、分工有序,学生大多能高质量地完成调研任务。而这,都得益于教师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以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人阅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人,是给青年思想播种的人,他们往往学养深厚,学有专长,能够『以理服人』,赢得青年的认可和信服。恰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正是青年工作收获成效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作为『燃灯者』,教师对青年的影响早已超出课堂范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所传之『道』,既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也是他们的治学精神、人格操守、学术趣味等,这些『道』都会深入影响青年治学、修身、养性。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能够培养出『信仰真理而不迷信个人』的青年群体。在大学阶段,教师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重要责任者。

有人说,『青年是宝藏,青年是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需熔炼』。的确,再好的宝剑,不经磨砺,永远不会出锋;再好的璞玉,不经雕琢,无法显现夺目的光彩。以『大学之道』为灯塔,青年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团委书记)

陈尤状 發表於 2025-4-11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大学之道"构建师生精神共同体——论青年成长中的师者引领》

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中重审《大学》开篇三纲,我们会发现"明明德"实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亲民"体现教育的社会关怀,"止于至善"则指向师生共同的生命境界。青年成长的关键期恰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玉过程,而教师当为执玉之匠人。

一、师道尊严与真理传承
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说"揭示教育真谛:教师当如"大鱼"般在前引导,其学术造诣与人格魅力自然形成"不求而至"的教化力量。我们组织的"两会代表进课堂"活动之所以成效显著,正因教师以"格物致知"的治学态度,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具象认知。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记》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育。

二、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
暑期调研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印证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教师以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术修为,为青年树立"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实践典范。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育人方式,恰是《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现代诠释。

三、精神成人的师者担当
当代教师当继承韩愈"传道"传统,其内涵已扩展为三重境界:知识传授的"器之道"、思维训练的"术之道"、人格培育的"人之道"。我们倡导的"导师制"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教师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在"朝夕与共"中完成精神的相互照亮。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师生伦理,形成《周易》所谓"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的学术共同体。

结语:
青年如璞玉,教师似良工。真正的大学教育应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尊师重道"的传统中注入现代精神。当教师以"明德"自持,以"亲民"为念,以"至善"为鹄,自然能成就"师者父母心"的教育境界,培养出既有独立精神又能担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这或许正是"大学之道"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