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0|回復: 0

[儒家代表人物] 面对弟子提问的这一难题 孟子是如何巧妙作答的?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5-30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面对弟子提问的这一难题 孟子是如何巧妙作答的?

面对弟子提问的这一难题 孟子是如何巧妙作答的?

孟子

〖孟子尽心上〗曾记弟子桃应问孟子:舜是天子,皋陶是掌管法律的士,如果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会怎么办?词锋至今看来仍然犀利。

这个问题始终被高度关注,朱熹也特于〖孟子集注〗说明:设此问,以观圣贤用心之所极,非以为真有此事也。提示要点有二:一是问题本身不过是一个假设,瞽叟杀人并未构成事实;二是问题的意义深远,由此可考问圣心。

瞽叟杀人虽是一个假设,可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瞽叟曾两次想杀了自己的儿子舜,只是舜孝而机敏没有成就父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所以,瞽叟杀人这个假设前提是可以成立的。

既然假设前提成立,那孟子就需在假定条件下推断舜可能做出的抉择孟子需用他的智慧以及道德认知探问圣心,做出符合道义符合人性也符合舜的情感逻辑的判断。否则孟子也当不得亚圣。

杀人偿命有罪必罚是自古以来百姓最为认同的社会公平法则。孟子以为舜首先要对杀人的问题做出抉择舜说:执之而已矣。该抓的当然要抓,该法办的必须要法办。孟子认为舜不糊涂,也不能糊涂。于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桃应发出第二问:那样的话,舜难道不会阻止吗?言外之意是,舜是出了名的大孝子,难道不会使用明的暗的各种手段阻止吗?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人伦亲情的范畴。舜是瞽叟之子,可舜也是氏族首领、天下共主。孟子以为舜必须要对天下人有所交代:舜怎么能够阻止呢,对皋陶而言那可是职责所受。舜做出现代法律也无可挑剔的回答。于是桃应又问了第三问:那接下来舜又会怎么做呢?问题直接将舜逼到死角,无可迂回,舜被置于两难之境。

尽管我们希望文化先祖会做出最有爱的选择,但我们也希望他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然而孟子的推断还是出人意料: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于是孟子所推断的窃负而逃不断受到后人质疑。在大是大非面前舜为何不能大义灭亲?当面对公与私、德与刑、道义与人情混沌纠缠冲突较量时,舜难道只能窃负而逃?

孟子以为舜窃负而逃的理由大致有三点。

其一,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以为舜定会窃负而逃。舜的时代以及孔子孟子的时代,圣人们一心要使人成为人,自别于禽兽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骄傲的使命,而人人亲其亲必是美好的开端。

孔子和孟子都以为舜肇始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孝文化。有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尽管父顽,母嚚,弟傲,但舜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尽孝悌之道,理家有爱,宽宥家人,上下称颂,舜也因此得到史上最丰厚的奖赏尧禅帝位。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许是在赞美舜。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虽说孝与仁都属有爱,但没有了孝,仁也就没有了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即亲亲,仁也的逻辑。然而孟子还以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独亲其亲需要一个温暖的前提。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社会要树立榜样。舜不仅是一个可效仿的榜样,他也是一个火车头,要带领天下能人人有孝。〖尚书〗就记舜对臣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设立教育机构专人专职倡教五伦,中华孝文化的第一页也就此翻开,数千年来绵延不绝,遍及人伦,天地君亲师皆可一孝而言。致使西方哲人黑格尔慨叹: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如此说来,舜窃负而逃则是孟子推行仁政于孝文化基因的深厚寄望。

其二,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以为舜必须窃负而逃。朱熹曾分析桃应之问重点在于舜虽爱父,而不可以私害公,颇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过去的历史中不过是个理论设想,故朱熹以为皋陶虽执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似有意开解困于两难的舜,也于皋陶、桃应各打一板。

刑不上大夫,今人常诟病。即使卫鞅深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道理,却也还是在秦太子犯法时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特权如壁垒。但孟子以为舜身上散发着可以穿透壁垒的阳光天下为公,舜没有视君权为自己碗里的一块肥肉。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当舜深陷孝义两难时,忠与义在皋陶的手中也即矛即盾。孟子以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虽然是命,但也以此为性。窃负而逃遂成为舜于情于理最好的选择,亦可解皋陶千斤重负。当然,舜于窃负而逃前会先行放弃帝王的权力地位,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定会还天下于天下人。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如此说来,舜窃负而逃则是孟子推行仁政于清明之世的深沉寄托。

其三,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以为舜乐得窃负而逃。朱熹曾说,舜为人子,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为大。然非舜真不知天下之为大,而是以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才可称其为大。故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孔子就点赞道: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不会像后世之君得天下子弑父如杨广,兄弟相残如李世民。因此,舜不会在利益与亲恩间权衡较量。相反,舜却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孟子万章上〗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为怨己不得其父爱而思慕也。舜大孝终身慕父母。因而舜可以放弃天下威权大利,就像丢弃一只破烂的草鞋一样轻松,然后背着父亲到海边,相守过日子,快乐之至。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此乐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今既得之,其乐可知。舜又如何不至乐而忘天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舜事天与父同礼也,自不愧于天,亦不怍于人,又何能不乐。如此说来,舜窃负而逃是孟子推行仁政于忧乐天下大情怀的深切寄寓。

当然,窃负而逃毕竟只是孟子的一个推断,全不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来的真切。不过倒是见孟子之心恳挚如孔子,为的也不过是要保住人的底线。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孟子自然不取。但远近亲疏无差别,致天伦至亲无异于路人,如此兼爱孟子自以为是无父也,皆禽兽。孟子认为亲亲不能缓。因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礼崩乐坏之情远盛于孔子的时代。而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于是孟子开出一单药方胜似孔子,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孟子看来,亲亲是那个时代不可跌落的底线,守住亲亲伦理底线,也就守住了社会道德底线,守住人的底线。在孟子的理论构想中,亲亲不仅退可守,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亦能进可攻,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的逻辑中,能亲亲则能不忍人,便能行不忍人之政。能行不忍人之政,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就可改变。亲亲原是孟子仁政构想的一个理论基石,窃负而逃也是他亲亲理论的重要支点。舜和孟子的时代,都是社会流动性较弱、陌生人交往较少的时代,对于个人的修身和社会的稳定,孝悌比法律可能更重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可能更正义。

〖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当知孟子之所以推断舜窃负而逃,皆因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朱熹以为此孟子真知舜之心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