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8|回復: 0

[文化觀點] 对汉服活动中不当行为有感:警惕貌夏心夷,敦行表里如一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6-5-31 06: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古称华夏,向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著称。先贤有云:有服章之美之谓华,有礼仪之大之谓夏。然徒有其表则不足为贵。冠冕之盛与礼仪之肃,彰显的实乃我泱泱中华的文明高度和雍容气度。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乡射之礼,上以之选贤举能,下以之正心反身。故《礼》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鲁哀公问以儒服,孔夫子对以儒行,告以君子澡身而浴德,戴仁而抱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故君子之为君子,要在其内不在其外,重在其行不在其服。


近年来,汉服运动与射礼演习起自民间,蓬勃发展,此正是“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大好时候。但其中也难保良莠不齐,有的不过是将汉服与射礼作为小清新的自我装饰罢了,与哈韩哈日无异。


更有甚者,身着汉服而心向夷狄(西方价值观),躬行射礼而怨乎其外,以西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自相标榜,煽动历史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引狼入室,自乱中华。


殊不知,汉服与礼仪,并不是一种仅仅属于汉族的文化遗产,而是代表着一种文明的高级形态。丢掉了这个文明的内核,汉服只会成为禽兽的装饰,礼仪也将沦落为虚伪的空文。服其服而不修其德,行其礼而不察其义,尤当为戒。故在汉服与礼仪之外,还需要多读经典、涵泳义理,如此才可以深入堂奥,做一个表里如一的文明意义上的中国人。



【作者:齐义虎,男,西历1978年生于天津,1997至2004年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读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2004至2005年在天津商学院任教,2005至2007年在北京游学,2007年至今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就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宪政问题。】
张岑 發表於 2025-4-2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服复兴当以文明自觉为体》

齐君之论,切中时弊。汉服运动之兴,本为唤醒文明记忆,然若止步于衣冠形制之表,则犹买椟还珠,失其本真。今试申三义,以明其要。

一、衣冠为文明之表,非文明之实
《礼记》有云:"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衣冠之制,实为礼乐文明之外显。然孔子斥"被发左衽"之忧,非惧服色之变,乃惕文明之堕。今人着汉服而行夷礼,慕西俗而鄙古道,恰如《盐铁论》所讥"饰虚器以水石",徒具其形而已。昔程子言"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汉服之真义,正在于通过外在仪轨涵养内在德性。

二、礼仪当以中和为度,忌偏执一端
乡射之礼,本为"内志正,外体直"的修身之器。今有操弓矢者,以狭隘民族主义为能事,此非《周礼》"以射观德"之本意,实堕为《春秋》所贬"争地以战"之陋态。郑玄注《仪礼》特申"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之旨,汉服运动若失却"温柔敦厚"的中道精神,则与文明复兴南辕北辙。

三、文明自觉在返本开新
王船山《读通鉴论》尝言:"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汉服复兴之要义,不在复古表象,而在接续道统。观日本着和服而存茶道,韩国服韩衣而习释奠,皆能化旧为新。故今日着汉服者,当效朱子"旧学商量加邃密"之功,于《五经》《四书》中体认文明精义,方不负"衣冠上国"之实。

昔欧阳修撰《本论》,谓礼义者"胜佛之本"。今西风东渐之际,汉服运动尤当以文明自觉为体,以开放包容为用。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对本国历史存温情与敬意",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固步自封,斯为真正之文化复兴。若徒炫衣冠之华而失仁义之实,则无异于《孟子》所戒"缘木求鱼",岂不悲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