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4|回覆: 0

[國學灌水] 二里溝 三里屯北京地名爲什麼這麼多『里』字?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7-1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二里溝 三里屯北京地名爲什麼這麼多『里』字?

二里溝 三里屯北京地名爲什麼這麼多『里』字?

曾經的西八里莊過街樓

打開北京的地圖,人們會發現很多由數字和里字拼湊成的地名,如二里溝、三里屯、五里店、六里屯等。現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地名的由來,但如果詳細探尋這些地名的歷史,還真的能找出它們背後的往事。

比如有些帶里字的地名明顯是和老北京城有關,表示該地與老北京城某座城門的距離;有些可能和已經消失了的古城或河道相關;有的地名中的數字甚至就和其本身的特色有關可謂五花八門。今天咱們就來一起盤點北京帶里的地名。

三里屯六里橋東西八里莊

以老北京城門爲參照

老北京城素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即內城有九個城門(南面的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東面的東直門和朝陽門;西面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面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外城有七個城門(南面的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東面的東便門和廣渠門;西面的西便門和廣安門);位於中央的皇城則有四個城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而北京周邊很多帶里的地名,有不少都是以該地距離城門的里程而確定的。

最具典型的就是三里屯和六里屯。屯本義講的是草木的生長,後來逐漸衍生出駐守或聚集的含義。這兩個地名里的屯都表示的是村莊,其中三里屯表示這裡距離老北京城內城東直門有三里路,故而名之。而六里屯則由於距離內城朝陽門六里路而得名。這兩處如今都位於工體北路及其東延長線上,但在這條路沒修之前,六里屯需要從朝陽門外東大橋沿著一條向東北方向的分岔路前行(向東南爲直達通州的官道),過王爺墳(康熙皇帝五弟恭親王常寧墓地)、核桃園、白家莊,而三里屯則需要出東直門折向東南前行才能到達。

再往東有個十里堡的地方,它的得名與明朝的糧道有關。明代改造皇城東牆,並南拓都城城牆,通惠河上行走的運糧船從此便不再進城,而以東便門外大通橋作爲終點站。除了水路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的陸路送糧通道,這便是朝陽門到通州的大道。明朝中後期通惠河逐漸淤塞,由京城朝陽門到通州的這條陸路便成了運糧的重要通道。清雍正七年(1729年),將這條長40里的土路改成了石板路。這條路的沿線,也出現了服務運糧人員或官差休整的驛站,十里堡便是因爲距離朝陽門還有十里路而得名。這裡的堡字本寫作鋪,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這樣的寫法。

除了朝陽區的十里堡,在密雲區和順義區都有十里堡的地名,順義區甚至還有二十里堡的名字,這些地名分別表示的是距離密雲城區或是順義城區的里程數。可以說這些地名便是那時候的公路里程表,在沒有指示牌的年代,爲行路人提供了路程的參考。

位於廣安門外的六里橋,因距離廣安門六里而得名。舊時在此地附近有一條南北向的溝渠,而東西向的由京城去往盧溝橋的官道正好和這條溝渠相交叉,因此溝渠上架的這座橋便被稱爲六里橋了。

北京城一東一西,有兩個八里莊。東邊的八里莊由於距離朝陽門八里而得名,西邊的八里莊則是距離阜成門八里而得名。東八里莊原本只是朝陽路上一個較大的村莊,但1949年之後的一五期間,國家在這裡興建大型棉紡織廠,即大家熟知的京棉一廠、二廠和三廠。慈雲寺、東八里莊和十里堡,就分別是當年三座工廠和家屬區的位置。朝陽路路南爲工廠區,路北便是家屬區。當時爲了三座工廠上班的工人,專門開通了12路無軌電車(即112路前身)。

位於西郊的西八里莊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西八里莊附近的慈壽寺塔、恩濟莊關帝廟、北窪路上的摩訶庵等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慈壽寺塔是明朝萬曆皇帝的母親所建,已經成爲了北京城西的地標性建築。

西城三里河七里莊

以金中都城門爲參照

金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頒布詔書決定遷都燕京(北京)。後來完顏亮任命大臣參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規劃和建築式樣,在遼南京城(北京西南廣安門外)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個方向往外擴展建立新的都城,即爲金中都城。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共有四個城門:東爲宣華門、南爲宣陽門,西爲玉華門,北爲拱辰門。皇城外爲都城,周圍36里,共13個城門。北京的有些地名,也是以金中都城爲基準。

比如,西城的三里河,這個名字中帶有河字,也的確是因爲一條河流的存在,這便是金代開鑿的一條引水渠金口河。如今西四環的金溝河橋下的金溝河路,便是昔日金口河的故道,而金溝河則是金口河的訛傳。這條河在今三里河附近的河道上曾經架有一座橋,這座石橋爲三孔石橋,從這座橋向西南走三里路,便到了金中都的北門會城門(今會城門公園附近),因此三里河的這個名字也便由此形成了。

豐臺的七里莊,雖然跟六里橋距離不算遠,名字也差不太多,可是所體現的地理位置信息可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由於距明清北京外城的廣安門六里而得名,而七里莊則是由於距離金中都城西南門麗澤門七里而得名的。如今北京西三環上的麗澤橋以及麗澤商務區,都是以此二字命名,而從菜戶營橋向西,馬上便要興建起一條城市快速路麗澤路,也同樣是得名於這座昔日金中都的城門。巧合的是這條新建的城市快速道路和古時候金中都的麗澤門內外的大道是重合的。如今麗澤門早已不在了,其大體位置在今中央戲曲學院北側。以戲曲學院周邊處爲起點,向西七里左右,正好是豐臺七里莊的所在地。

東城三里河十里河

以元代河流爲參照

前文我們提到了金口河,這是金代所興修的一項水利工程。到了元代爲了保證元大都的水利供應,從金口河引出一條支流,即金口新河,也稱文明河。這條河流沿著元大都南城牆外側(今前三門大街北側),到元大都的正南門麗正門附近分爲兩岔,一線繼續向東,作爲都城的護城河,最終在都城東南角與通惠河匯流。另一線則折向東南,經過今天的橋灣、龍潭湖、小武基橋、化工橋折而向東,一直流到通州張家灣,最終與大運河匯流。而這條河流正是元大都城三條漕運幹線的南線(北線爲阜通河,中線爲通惠河)。

北京城的一些地名就是源自於這條河流,比如東城三里河(在珠市口東大街一帶),它就是因爲距金口新河和元大都南護城河分岔的地方大約有三里路而得名。東城三里河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橋灣街,從這個地名推測,當年在此處極有可能存在一座跨越文明河的橋梁。緊鄰著東城三里河南側的金魚池,是老舍先生筆下【龍鬚溝】的原型。

如今以家具而聞名的十里河,也是源自於文明河。此處距離河流分岔處爲十里,再向東南過小武基橋,就是十八里店,十八里店同樣體現了對於河流里程的記錄。十八里店周邊昔日曾有第四代和第五代肅親王墓,如今早已無跡可尋。

五里店八里橋

以其它地理坐標爲參照

除了以金中都城、老北京城以及一些著名的河流爲參照點,北京一些帶里的地名,還有自己獨特的參照物。

豐臺區的五里店,因其距離盧溝橋五里路而得名。在五里店東北側不遠處的大井村,曾有一座乾隆皇帝專門爲迎接凱旋將士而興建的凱旋門蕩平歸極磚牌樓門。

在北京東邊還有五里橋、八里橋兩個地名,這兩個地名中數字的含義表示的是該地與通州北關漕運碼頭的距離。其中五里橋是平津戰役中爲和平解放北平國共雙方舉行最後一次談判的場所,八里橋則見證了昔日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在英法聯軍洋槍洋炮下全軍覆沒的悲壯歷史。石景山區的五里坨,則是因爲其距離東面的京西重鎮模式口五里路而得名。

在海淀,還有一個二里莊的地名,有意思的是,當年從德勝門出北京城,一路上經過的馬甸、土城(健德門)、二里莊、南沙灘、北沙灘等村莊,互相之間的距離竟然都是二里路。所以海淀的二里莊有可能是源自這種里程表式計量的方式。

不過,在民間,二里莊還有一種說法:曾有兩個宮裡的太監,出資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廟宇,以供自己退休後養老之用。太監又被稱爲老公,所以這座廟也被當地人俗稱爲二老公廟,久而久之,這個名稱就演變成爲二里莊了。

動物園南邊的二里溝,其得名是由於附近一條河溝的長度大約在二里左右。當年,住在甘家口一帶的居民,想要去逛動物園,都要穿過這條乾涸的河溝,再跨過溝北面的一條鐵路才能到達。這條鐵路就是京門線,從西直門火車站到達京西門頭溝的木城澗,其設計、建造者正是詹天佑。如今這條鐵路線中西直門到五路(6號線五路居站)區段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地鐵6號線。而年底即將通車的16號線,未來也會在二里溝和6號線形成換乘。

原標題:北京地名里的里程表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17 21:04 | 顯示全部樓層
【北京地名"里"字考釋:從里程標記到空間記憶】

北京地名中"里"字之普遍,實爲古代中國城市空間組織與交通體系之活化石。這些以數字與"里"組合而成的地名,實爲傳統中國"道里制"的空間投射,其形成機制可分爲三類典型。

一、城門裡程標記體系
老北京"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門格局,構成了城市空間測量的基準點。如三里屯者,實爲【周禮·地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制度之餘緒。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載,此類地名多屬"關廂"地帶,即城門外的過渡區域。三里屯距東直門三里(約合今1.7公里),六里橋距廣安門六里,皆符合【營造法式】"凡測量,三百步爲一里"之制。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地名多分布在城東朝陽門至通州、城西廣安門至盧溝橋兩條要道,恰與元代【析津志】所載漕運路線吻合。

二、驛傳系統的空間編碼
十里堡類地名,實爲明代"急遞鋪"制度之遺存。【大明會典】卷149規定:"每十里設一鋪,每鋪設鋪司一名。"朝陽門外十里舖(後訛爲"堡")正位於通州糧道要衝。密雲、順義等地"二十里堡"之名,則印證了清代【畿輔通志】"縣治四方各設鋪舍"的記載。這類地名中的數字多呈十進位遞增,體現了傳統驛傳"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的規劃思想。

三、特殊聚落的空間記憶
西八里莊等名稱中的"里",或與古代"里坊制"相關。【唐六典】載"百戶爲里,五里爲鄉",金中都時期北京地區確有"八里莊"建制。考古發現西八里莊過街樓基址,其形制與【清明上河圖】中城郊建築相似,暗示此地可能曾是金元時期的重要聚落節點。此類地名中的數字往往與原有聚落規模或地標特徵相關,如"八里莊"可能源自該地曾有八姓聚居。

這些"里"字地名實爲北京城市發展的空間密碼:明代以前多與自然聚落相關,明清時期則多源於官方測量的里程標識。其演變過程見證了從自然經濟村落向都城附屬功能區轉變的歷史軌跡,更是中國古代"道里制"在城市地理中的典型體現。今日解讀這些地名,不僅是對空間坐標的辨識,更是對城市歷史圖層的考古發掘。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7-3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北京地名"里"字考源芻議】

北京地名中"里"字之使用,實爲古代里程標記制度與城市空間記憶之活化石。考其源流,可分爲三類:以城門爲基準之里程標記、古道驛站之遺存,以及特殊聚落之代稱。

一、城門裡程標記體系
老北京"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門格局,構成地名命名之重要坐標。【京師坊巷志稿】載:"三里屯者,東直門外三里之屯也。"此類地名嚴格遵循"數字+里+通名"結構,數字皆實測所得。如六里橋實距廣安門六華里(清制1里=576米),西八里莊距阜成門八里,皆屬"城門放射型"地名系統。明代【順天府志】已有"三里河""五里屯"等記載,可見此制最遲明初已定型。需注意者,此類距離多指直線距離,因古代道路多依自然地勢蜿蜒,實際行程常超出標識里數。

二、驛道系統之遺存
十里堡類地名折射出古代驛傳制度。"堡"本作"鋪",源自元代"急遞鋪"系統。【析津志】載元代大都周邊每十里設鋪,明代演變爲"十里一堡"的防禦兼驛站體系。朝陽門外十里堡恰爲通州糧道首個驛站,密雲十里堡則屬古北口驛道節點。此類地名多分布於進出京要道,如房山"二十里舖"(京保古道)、昌平"十五里舖"(居庸關道)等。清代驛道改石板路後,部分"鋪"轉爲村落通名,音訛爲"堡"。

三、特殊聚落類型
"屯"字地名多與明代衛所制度相關。【明史·兵志】載:"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駐軍墾殖形成"軍屯",如三里屯原爲燕山衛屯田處。另有些"里"表聚落規模,如"七里莊"可能源自古代"五家爲鄰,五鄰爲里"的編戶制度,此類地名多分布於遼金時期古城遺址周邊。

今人考察此類地名,當注意三重維度:其一,需對照明清城圖與當代測繪數據,如六里橋實際距金中都城六里,後以廣安門爲基準;其二,需辨析通名演變,如"溝"(二里溝)多指元代漕運水系遺存;其三,當關注數字的特殊含義,如"八里莊"在佛教語境中或與"八功德水"信仰相關。

地名者,歷史之層積也。北京"里"字地名猶如刻在大地上的編年史,既記錄著城市空間的物理擴張,也承載著制度變遷的文化記憶。今東直門外三里屯已成繁華商區,而地名猶存,恰似時空坐標軸上永恆的文化錨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