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2|回復: 0

[文化反思]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7-30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范曾绘庄子

〖庄子〗之结集,应不晚于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有真人一词,其对于昔者先圣王的描写,有类似〖庄子大宗师〗篇对古之真人作描写以表达理想人格的笔意。这有可能是受到〖大宗师〗篇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吕氏春秋〗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藉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虽仍有争论,但包括〖先己〗篇的〖十二纪〗成于维秦八年(〖吕氏春秋序意〗)亦即公元前239年秋之前,学界是没有异议的。〖淮南鸿烈〗引〖庄子〗文更多。〖淮南鸿烈〗是汉武帝即位当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刘安献上的。刘安门人在利用已有成书之外,也还可能对〖庄子〗一书有所裒集。

其后,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传〗中明确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篋〗,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亢桑子当为庚桑楚,畏累虚当为〖庚桑楚〗篇中所说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一语中的畏垒山。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陆德明说,〖汉志〗所录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序录〗)。余嘉锡说:今〖胠篋〗在外篇,〖渔父〗〖盗跖〗〖庚桑楚〗在杂篇,而太史公皆以为庄子所自作。然则史公所见之本,必无内外杂篇之别可知也。刘向定著之时,始分别编次。(〖古书通例〗)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多出于刘向,其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并疑为依托者也。

陆德明说:庄生弘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经典释文序录〗)对后人增足的情况,清人章学诚曾举例阐述曰:诸子俱有学徒传授,〖管〗〖晏〗二子书,多记其身后事,〖庄子〗亦记其将死之言,〖韩非存韩〗之终以李斯驳议,皆非本人所撰,盖为其学者,各据闻见而附益之尔。(〖文史通义文集〗)因此,章学诚认为:〖庄子让王〗〖渔父〗之篇,苏氏谓之伪托;非伪托也,为庄氏之学者所附益尔。(〖文史通义言公上〗)苏东坡在〖庄子祠堂记〗中立论曰:庄子对孔子是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然而,〖盗跖〗〖渔父〗给他的感觉,则若真诋孔子者。此外,〖让王〗〖说剑〗,又皆浅陋不入于道。由此,他要求去此四篇。苏东坡是将〖庄子〗一书视为庄周所作,才会产生此种昧者勦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东坡文集〗卷三十六)的言论。苏东坡显然不了解先秦学术的衍生状态及其典籍的编集情况。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庄子半身像

余嘉锡在〖古书通例〗中明确提出,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他说:周、秦、西汉之人,学问既由专门传受,故其生平各有主张,其发于言而见于文者,皆其道术之所寄,承其学者,聚而编之,又以其所见闻,及后师之所讲习,相与发明其义者,附入其中,以成一家之学。故西汉以前无文集,而诸子即其文集。周、秦人之书,若其中无书疏问答,自称某某,则几全书不见其名,或并姓氏亦不著。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语录、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其中数传以后,不辨其出何人手笔,则推本先师,转相传述曰:此某先生之书云耳。既欲明其学有师法,又因书每篇自为起讫,恐简策散乱,不可无大题以为识别,则于篇目之下题曰某子:而后人以为皆撰人姓名矣。古书既多不出一手,又学有传人,故无自序之例。余嘉锡所云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正是上引陆德明所曰后人增足者。至于陆德明以渐失其真一语来论定此种情况,则过于简单化了。在后人增足之中,正是有着一个学派的发展与变化。这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个基本观点。

〖庄子〗的编集时间,由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的情况来考虑,应在庄周之后,即已有初步的编录。王充曾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论衡书解〗)赵岐亦曰: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注疏孟子题辞〗)据此可知,汉代所存诸子之书是由秦代传下来的,因此,如本文开头所说,〖庄子〗一书在战国晚期即已大体成型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汉初行黄老之治,道家学说昌盛,这一时期,〖庄子〗文篇仍可能有所增足。

崔譔曰:〖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据此,在班固之时,〖庄子〗一书不仅已分内外篇,而且每一篇已经分章了。

篇章的增足是一种附益,而传、注、疏的产生则是另一种附益。〖晋书郭象传〗说,在向秀之前,注〖庄子〗者数十家。然而,〖经典释文序录〗所列注释本却只有以下几种:崔譔注10卷27篇,其中内篇7、外篇20;向秀注20卷26篇(一作27篇、一作28篇),亦无杂篇;司马彪注21卷52篇,其中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郭象注33卷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李颐集解30卷30篇(一作35篇);孟氏注18卷52篇;王叔之义疏3卷;李轨音1卷,徐邈音3卷。

要而言之,〖庄子〗的注本有两个系列:一是只有内、外篇的,一是分为内、外、杂篇的。至于这两个系列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否为后者之节选,又或两者都是司马迁所见的十余万言之节选,现在已经无从论定。此外,我们对李颐集解本有多少篇,其与司马彪本、崔譔本、郭象本的异同,也毫无所知。我们所能推知的只有向秀本与崔譔本,郭象本与向、崔、司马本的关系。

向秀的注本应该用的就是崔譔的注本。〖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曰:秀本传或言秀唯好庄子,聊应崔譔所注,以备遗忘云。这是说向秀在崔譔的注本上更益以阐释。对于向秀本篇数有三种的问题,王叔岷的解释是:考释文叙录载崔譔〖庄子注〗二十七篇,向秀注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盖兼其未竟之〖秋水〗〖至乐〗二篇而言。〖世说文学篇〗,〖晋书郭象传〗,并言向注〖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卒。)(〖庄学管窥庄子向郭注异同考〗)这一说法,虽只是一种推测,但可以参考。

〖晋书郭象传〗称: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晋书向秀传〗亦曰: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为之隐解者,即解其隐义也。刘孝标所引〖秀别传〗曰,向秀后注〖周易〗,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世说新语文学〗)。隐〖庄〗者,即〖晋书向秀传〗所谓为之隐解也。冯友兰将此隐字解为隐括(〖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3页),并不恰当。向秀注本既然意在论其旨统,解其隐义,自然篇幅增大,这是他的注本比之崔譔注本,多出十卷的原因,因为每篇的解释多了,分卷就要细一些。

郭象的〖庄子〗注释是否窃自向秀,这在〖庄〗学史上,乃至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大公案。杨明照先生缕述曰:郭象〖庄子注〗窃自向秀之说,始于〖世说新语文学篇〗,〖晋书〗遂著之于传,而高似孙〖子略〗,王应麟〖困学纪闻〗,焦竑〖笔乘〗,胡应麟〖四部正讹〗,谢肇淛〖文海披沙〗,陈继儒〖续狂夫之言〗,王昶〖春融堂集〗,袁守定〖佔毕丛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简明目录〗,陆以湉〖冷廬杂识〗,复相率承之无异议。疑之者则滥觞于钱曾〖读书敏求记〗;王先谦〖庄子集解〗,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亦先后为之辨白。然皆铸词简阔,弗之详论也。近人刘盼遂乃作〖申郭篇〗,证以三事,冀雪覆盆;若子玄沈冤,可洗于千载之下焉者。(〖学不已斋杂著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杨先生自述,对兹案久入胸次,乃弋釣子期解义之见存者,与郭注类聚并列(〖学不已斋杂著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加以比较,向秀解义存而郭象没有相应注释者凡三十七则不列入。比较的结果是:在总计八十九则中,其与郭注同者四十有七,近者十有五,异者二十有七。辜榷较之,厥同踰半。杨先生又说,刘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于〖世说〗纰误之处,多所纠弹,此独存而不论;张湛训解〖列子〗,向、郭并采,而所引向注,与今行郭本互校,十符其八。杨先生的结论是:〖世说〗所载,信而有徵。子玄少有才理。盖见子期所为解义,穷究旨要,妙析奇致,欲贪其功,以为己力。遂掠美因善,鸠居鹊巢,补阙拾遗,茑施松上。纵曾自我作故,要亦因人成事,与何法盛之剽郄绍,宋齐邱之攘谭峭,不过薄乎云尔,存心固无以异。(〖学不已斋杂著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郭象注〖庄子〗

〖四库全书总目〗曾对比向、郭注,驳斥钱曾〖读书敏求记〗之谓世代辽远,传闻异词,晋书云云,恐未必信然之说,并诘问道:钱曾乃曲为之解,何哉?王叔岷对此公案也很感兴趣,亦著有专文,他右袒钱曾说不得斥钱氏之说为曲解也,其理由为:今据〖庄子释文〗〖列子注〗及他书所引,详加纂辑,得向有注郭无注者四十八条,向郭注全异者三十条,向郭注相近者三十二条,向郭注相同者二十八条,列此明证,然后知郭注之于向注,异者多而同者少,盖郭虽有所采于向,实能推而广之,以自成其说者也,妄加剽窃之名,诚诬人也!(〖庄学管窥庄子向郭注异同考〗)王叔岷意在为郭象洗脱恶名。然而,王叔岷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向有注、郭无注者四十八条,应该像杨先生那样,不列入。下余六十条,全异者三十条,相近、相同者六十条,占三分之二。因此,郭象的窃名还难以洗脱。

冯友兰所持的是另一种理由是:若说抄的话,郭象不仅抄向秀,而且抄嵇康,还抄司马彪。他的〖庄子注〗用后来的说法,应该称为庄子集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3页)集注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集注是需要一一标明原注者姓名的,并且这一说法还模糊了郭象的〖庄子注〗基本上窃自于向秀的事实。

冯友兰引〖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聊应崔譔所注,以备遗忘一语中的应字,为隐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2页),明显不符合原文,冯友兰未交待所据为何,亦不知是冯友兰误记,抑或是有意改动?事实是,冯友兰恰恰由此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向秀的〖庄子注〗可能来源于崔譔的〖庄子注〗。隐是隐括的意思(〖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2页)。

这是为了替郭象窃取向秀注辩护,而诬向秀的注亦窃自崔譔。王叔岷就说得很明白了:释文音义中所引崔向本正文相同(与郭本异者)、注文相同之例亦甚多。盖向秀亦本崔譔之义,述而广之,与郭象本向注述而广之者实同。(〖庄学管窥庄子向郭注异同考〗)看来冯友兰、王叔岷对上引〖晋书郭象传〗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一语的理解是相当不够的。旧注与解义相对,显然旧注指的便是训释音义、标出异文之类,如果崔譔的〖庄子〗旧注有大量的义理阐发,则向秀再作隐解,就只能说是于旧注外别为解义,不能说是而为解义了。王叔岷忽视了向秀的主要贡献在于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在字句训释上,向秀承袭崔譔注的情况是存在的,故刘孝标注称向秀聊应崔譔所注也。应乃因之借字。应崔譔所注者,即谓因承、沿用、依托崔譔所注本是也。问题在于向秀为人所称道的是解义。因为有这样一种开辟性的工作,因此,他在训释上的承袭,便不为人所计较了。故王叔岷独加郭象以窃名,不亦冤乎的话,是对向秀的贡献不了解的类比之词,也就是说,王叔岷未能明白旧注与解义之区别。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抄袭者反而成为『顶峰』? 〖庄子〗注释的历史公案

向秀

冯友兰又说:郭象注可以包括向秀注;向秀注不能包括郭象注。所以唐朝以后,向秀注和其他魏晋人的注都失传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4页)这话是对的,但需要补充的是,阐述的原创性是属于向秀的,解义亦即理论阐述的方向是向秀开辟的。〖晋书向秀传〗称向秀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郭象传〗也说向秀妙演奇致,大畅玄风。上文已述,〖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述了〖秀别传〗称向秀隐〖庄〗绝伦的话。此外,他还引〖竹林七贤论〗说:秀为此义,读之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世说新语文学〗)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向秀注出现时,曾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以及提升了精神境界的满足感。

然而,〖晋书〗又是如何说明郭象注本成书情况的呢?〖郭象传〗沿用了〖世说新语文学〗关于郭象窃向秀注以为己注的意见,而〖向秀传〗也只是说: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所谓述,即是说他的注大多是对于向秀注的复述,或曰叙述,包括直用与化用。而所谓广,则有三层含义:一是他的注中还包括了向秀以外的其他人的注释,二是他自己也作了一些论述上的展开,三是篇目上增加了六篇。

冯友兰虽确认郭象抄了向秀的注,但他还是很肯定郭象此种做法的,称其综合各家,集其大成成为玄学发展的顶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4页)。称郭象的〖庄子注〗是玄学发展的顶峰的说法,忽视了玄学思想此后藉助于佛学资料的进一步发展;就〖庄子注〗本身而言,冯友兰的这一说法,抹杀了上文所述向秀在理论阐述上的原创与开辟之功。

中华书局版〖晋书〗在〖向秀传〗中述而广之后用了逗号,下连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一语。不必细读其上文即可知,那个逗号应改为句号。也就是说,儒墨之迹鄙,道家之言盛的情况,是由上文所述向秀发明奇趣与郭象述而广之共同产生影响的结果。

冯友兰为郭象辩护还举了一项理由,他说向、郭这两个本子卷数和篇数都不相同(〖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第130页),这是意在划开郭象注本与向秀注本的关系。其实,郭象的注本,恰是在崔譔、向秀的本子上,如上文所说,增加了六篇而成的。寿普暄对此曾作过探索:〖释文〗内、外、杂各篇,陆氏以司马、崔、向、郭诸家音义杂然并列,但可异者,外篇〖天道〗〖刻意〗〖田子方〗,杂篇〖让王〗〖说剑〗〖渔父〗六篇,于崔、向二氏音义一无所引。且以此六篇与二十七篇相加,正为三十三篇,与现存之郭本洽合。若然,则此六篇者,即崔、向本所不著,而为郭象增添者乎?(〖由经典释文试探庄子古本〗,〖燕京学报〗第二十八期)无论具体篇目是否确为这六篇,除了假设存在陆德明所见向秀注本已有散佚这种可能外,那么郭象注本必定是从司马彪、孟氏这一系列的〖庄子〗注本中选取了六篇,才能有三十三篇之数。由于篇目的增多,郭象将司马彪本分为内、外、杂篇的做法也一并引入,用以部划区类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郭象是从司马彪、孟氏这一系列的〖庄子〗注本中删减而成三十三篇呢?部分论者即持此见,以为他的三十三篇本就是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进行以意去取的结果。

我以为,此种可能性很小,因为既然郭象注窃自向秀,他自然是以向秀的本子为底本的。如果他是从司马彪、孟氏这一系列的〖庄子〗注本中删减而成三十三篇的,那么,不仅其注本的篇目会和向秀注本形成较大的区别,寿普暄所发现的那种情况就不可能产生,而且他所需要补注的篇目也要多得多。如是,则关于他的注窃自向秀的议论就不会传播得如此久远,人们只能说他的注部分窃自向秀。

一方面因为在注释上有所择别与丰富,另一方面也因为增加了六篇文章,并且采用了内、外、杂的分类,且不论其注释是否窃据了他人的成果,郭象的注本还是成为了一个超过向秀原注本的读本。即就内、外、杂的分类来说,就比内、外的分类更为细致,因为〖庄子〗篇目的增多本是由为其学者,各据闻见而附益之的结果。对于附益篇目的时代早晚的认识,是划分外篇与杂篇的依据。也就是说,内、外、杂的归属,总体上说是对于时代先后的判定;而所处时代的不同,正是后学思想变化的原因。

郭象的注本既然成为了一个超过向秀原注本的读本,那么向秀及其他人的注本就只有遭遇被淘汰的命运了。这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原创者失传,而窃据者留名。文化传播的历史如我在〖文学史新方法论〗中所阐明的,乃是一种读解史,因此,它是不认人的,它只认被读解物亦即书的价值。而〖世说新语文学〗的相关记载及其流传,甚至被写入正史,总算是给予了悲剧人物以补偿,也将窃据者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在充斥着明抢暗夺、诬陷压制的残酷的历史淘汰中,向秀其实还不算是过于不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