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5|回復: 1

[思維啟發]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国产』精髓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1 1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国产』精髓

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最近,一部名为〖大鱼海棠〗的国产动画电影火了,上映两周票房即破5亿元。这部作品公映伊始,便引发了热议。有人称赞它有情怀、有担当,是今年『国漫』电影的扛旗之作;也有人吐槽其叙事单薄无力,画面乏善可陈,没有挣脱中国传统动画的问题窠臼。热议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国产』二字的期待与思考。

抛开电影叙事技巧、制作技术等层面,〖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的确值得点赞。影片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在西方影视作品大量涌入、文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也曾听一些文艺创作者感叹:碰到了内容题材单一匮乏的瓶颈,苦于没有优秀生动的故事素材,缺少新意巧妙的创作立意,有的干脆从形式上、内容上『师法』西洋,用中国化的『酒瓶』装西方故事的『旧酒』,看似新颖,实则平淡。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文艺创作进行深入审视。

实际上,在悠久历史的沉淀中,我们的爱恨情仇、伦理思考、生命追问、时空想象,在丰厚的古典文化中不能说『前人之述备矣』,但也尽可『俯拾皆是』。〖山海经〗〖聊斋志异〗的神灵想象与传奇故事,暗含着祖先对人生、世界的广阔思考和深刻洞察;元杂剧、明话本中的哀婉悱恻、动人离奇是世间百态的精华浓缩,足以打通时间和地域的边界,让人掬一捧泪、动一次心。从古典文化的精髓中汲取营养,从浩若烟海的典籍中找寻『中国好故事』,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对接,进行艺术再造和深加工,我们的创作视野便可全面打开,文艺作品就更能彰显出独有的中国气质和东方神韵。这,正是『国产』的精髓。

越是能够充分汲取中国古典精髓的作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往往越大。〖大圣归来〗作为去年现象级国产动画,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是对〖西游记〗的有效改编,虽然内容桥段有着全新创作,但其对『修身』『济世』观念的倡导却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体现。近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广受欢迎,有的用字古韵典雅,有的结合戏曲唱腔,『古风』为歌坛带来了新意。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当然,致敬传统不等于因循守旧。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有力支持。我们要清楚看到自己的技术短板、创作缺陷,看到表现传统故事题材方面的研创能力还有不足。看过〖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不少国内动漫人,对其流畅的故事设计和精美的画面质感颇多感慨,尤其在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的展示上,我们理应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目标与要求。运用好古典文化的宝贵『矿藏』,足以为当代中国注入更强的『文化自信』,让这个『国产』招牌熠熠生辉。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14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传统的活化:论国产文艺创作的文化自觉与当代转化

《大鱼海棠》引发的热议,实则触及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影片对《庄子·逍遥游》与《山海经》的借鉴,不仅是对古典文本的简单引用,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这种尝试值得肯定,因为它展现了中国动画人寻找文化根脉的自觉意识。

中国古典文化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创意宝库。从《山海经》的奇诡想象到《聊斋志异》的人鬼情缘,从元杂剧的市井百态到明清小说的世情描摹,这些文本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结晶,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通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化古为新"的转化能力。所谓"点金手",实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并与当代审美对接的创造性过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正揭示了文化传承中这种永恒的创新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传统转化案例往往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文化精神的忠实传承,如《大圣归来》对"修身济世"价值观的现代表达;二是表现形式的突破创新,如"中国风"音乐将戏曲唱腔与现代编曲相融合;三是情感表达的普世共鸣,使作品既能彰显东方神韵,又能引发跨文化共情。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在文艺创作领域,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不能止于表面符号的堆砌,而应实现精神内核与现代表达的有机统一。

当代文艺创作者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素材的匮乏,而在于转化能力的不足。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通变"的重要性,这对今天的创作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既需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掌握当代艺术表现手法,更需具备将二者创造性结合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只有经过这种"通变"过程,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化为当代文艺创作的内生动力。

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传统文化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重新诠释。这既是对先人智慧的最大尊重,也是"国产"二字最具时代意义的诠释。当文艺创作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时,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