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2|回復: 1

[思維啟發]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1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从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机构的层面看,我在做上海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的时候,公检法的文物刑事违法案件都要来我这边报道,经过鉴定进而量刑,但民事案件我们不管。像这回北师大的事情,很可能属于民事案件,因此作为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一开始也不会插手。但现在闹大了,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估计也会关注。

7月1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仪式接受其老校友邱季端捐赠6000件古陶瓷器,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和研究院,任命邱季端为馆长和研究院院长,一时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随后接受媒体采访,公开指出这批陶瓷器不是真的古代文物,被视为业内专业人士的首次发声,引起了新一轮热议。

国内文物收藏圈,无论市场还是学术,一向以公开鉴假为心照不宣的忌讳,为什么许勇翔先生这次坚持要站出来,并且点名那些参与鉴定的所谓专家,通过媒体发声批评捐赠事件?为此,〖三联生活周刊〗专访了许勇翔。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网上公布的部分邱季端收藏瓷器

三联生活周刊:您这次接受媒体采访,公开质疑这批捐赠品,为什么要站出来发声?

许勇翔:我是在非常多朋友的支持下才决定接受采访的。实际上北师大的事情发生以后,我与国家文物局也打过电话。之前中国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件,我们行业内的人心里都明白。这次我以个人的身份发声,因为我退休多年,一直关心和关注文物领域,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非常不尽如人意的地步。

说北师大接受邱季端捐赠的这6000件陶瓷器是赝品,严格地说,我觉得不妥。如果说它们是仿古工艺品,我觉得无可厚非。雍正乾隆时期也会仿造永乐宣德的瓷器,有些比前朝的更值钱了,清朝民国能仿制,现今也能仿。瓷器本身自己不会说话,它们只有在当作古代藏品交易、买卖或者捐赠过程中,才会涉及真伪问题。

我退休前担任流散文物处处长,也负责上海博物馆接受藏品捐赠的工作。有不少人想要捐赠藏品给上博,但因藏品极富争议,而被博物馆拒之门外。一个人手里,宣德一大堆,元青花一大堆,永乐一大堆成化斗彩几百件,民间哪里来那么多官窑?这种案例我碰到过很多。

经过文化大革命,社会上的流散文物到底有多少,在哪里,国家都清清楚楚。现在社会上,除了出土文物,就是仿古制品,不可能有出现6000件从汉代到晚清各个朝代、窑口的陶瓷这么大批的流散文物。

而北京师范大学是堂堂的京师大学堂,是公家的大学,读书育人的地方。如果启功先生如果还健在的话,我看这件事情不一定是这样处理的。

自己不在位不谋其政了,本来不便说,但这一回有点忍不住。文物市场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复杂,发展太快,法律法规规章跟不上,也有贯彻得不理想的可能。文化部门要出面,承担起监管作用,如果我们的行政部门也不参与、不作为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将越来越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北师大接受瓷器捐赠现场

三联生活周刊:大学博物馆目前属性如何界定?这样的博物馆在接受私人捐赠时,有什么程序规定?如果出现大漏洞,如何追责?

许勇翔:这件事有两个耳光,一个耳光就打在北师大脸上,一个耳光就打在我们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脸上。

学校办博物馆,用的是国家财政的拨款。高校博物馆有展示藏品和教育下一代的功能。接受藏品后,不是进入仓库一了百了,博物馆要研究、保管和展示,耗费的财力和精力也是全社会的,是纳税人的钱。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建立博物馆需要公开建议。国家的博物馆,在接受人家捐赠文物的时候,也应该经过公开鉴定的意见。要是大学自己把握不好,可以请国家文物局或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来鉴定。这样就是集体的意见,而不是个人的意见。

现在除了文物部门办博物馆,还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博物馆,银行办银行博物馆,海关办海关博物馆,公安办公安博物馆,大学也办大学博物馆,而这些行业博物馆也是由各个地方文物局来管理。大学要申办博物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关心并主导这个事情,现在行政部门一点也不了解这件事,只是很被动地等着别人出了事之后上门来找他们。也是因为它的不作为,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像北师大用这6000件陶瓷器成立了个古瓷器博物馆,古陶瓷是艺术里面的一类,等于是在行业博物馆的体系里办了一个艺术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实际上只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可以算艺术博物馆。艺术鉴定是艺术博物馆的强项,北师大又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能力办这样的艺术博物馆,它就应该要找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去帮忙。

我们有一些同志,为了迎合市场,专门在社会上拼命地做鉴定,这无非是为了钱。而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文物界的话语权,想左右这个行当,于是想用各种方式获得话语权。然而最关键的,是这些专家有没有资格鉴定说这些文物是真的。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

网上公布的部分邱季端收藏瓷器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对于古陶瓷文物鉴定是否真正存在权威标准?

许勇翔:我们对事不对人,但对事又不涉及到人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次(涉及到的)为北师大博物馆站台的原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会长姚政,国家博物馆文博系统的行政干部雷从云,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许明。其实我不直接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但只要去国家文物局问一问,谁都知道他们在专业上、在业务上是缺乏的。

博物馆内的岗位很多,包括很多行政人员,他们并不接触实物文物,非鉴定岗位的人去社会上胡乱鉴定,参与市场行为,这是不妥的。搞文物鉴定的人都很清楚,哪些人是专业,哪些人不是。

艺术品的鉴定人才在艺术博物馆产生,比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这些鉴定人才里都是有专业的局限性,医院里分心脏科儿科牙科,博物馆也一样。没有样样懂的人,样样懂的,就是不懂。我刚好从事瓷器玉器研究,所以器物太熟悉了,所以才敢对这些东西说看法。

如果上海博物馆接受私人捐赠,上海博物馆的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会集体研究认证。艺术品的鉴定人才在艺术博物馆产生,这些鉴定人才里都是有专业的局限性,医院里分心脏科儿科牙科,博物馆也一样,没有人样样懂。如果我们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可以找全国其他艺术博物馆的专家来一起认证,就像请同级单位来会诊一样,把天津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同事邀请来会诊。这是我们行业上工作程序上必须应该做的。但北师大本来就没有专业的专家,他们就没必要不懂装懂。

从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机构的层面看,我在做上海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的时候,公检法的文物刑事违法案件都要来我这边报道,经过鉴定进而量刑,但民事案件我们不管。像这回北师大的事情,很可能属于民事案件,因此作为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一开始也不会插手。但现在闹大了,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估计也会关注。

如果大学办的公立博物馆都出现这种问题,那现在的民营博物馆问题就更多了,买了一堆都是假古董。现在大家说艺术品金融,艺术品金融最关键的问题是中间鉴定评估问题。如果鉴定评估这个程序上没有把握好,金融和贷款的问题越来越多,到头来我们的国家会有多大的问题。

熊出没了 發表於 2025-4-3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物鉴定之困:从专业操守到公共信任的断裂

许勇翔先生此次公开质疑北师大捐赠事件,实乃文物鉴定界久违的专业良知之觉醒。作为资深文物鉴定专家,许先生此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对当前文物鉴定领域乱象的深切忧虑。文物鉴定本应是严谨的学术活动,如今却沦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现象令人痛心。

文物鉴定委员会作为国家设立的权威机构,其成员理应是学术与道德的标杆。然而现实却是,"有些人拼命做鉴定无非为了钱",这种现象折射出文物鉴定领域的深层危机。当经济利益凌驾于学术真实之上,当鉴定证书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文物鉴定的公信力便荡然无存。许先生敢于直言不讳地点破这一现象,展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风骨。

从专业角度看,6000件"涵盖从汉代到晚清各个朝代、窑口"的陶瓷器同时出现,本身就违背文物存世的基本规律。历代官窑瓷器存世量有限,经过战乱、运动等历史变迁,民间突然出现如此大批量、成体系的"文物",其真实性不言自明。许先生指出这些物品更可能是"仿古工艺品"而非赝品,这一区分体现了专业鉴定的严谨态度——赝品意在欺骗,而仿古工艺品本身无罪,问题在于如何被使用和呈现。

北师大作为百年学府,在此事件中的表现令人遗憾。高校接受捐赠本应建立严格的学术审核机制,而非轻率地为可疑藏品背书。这一事件不仅关乎文物真伪,更关乎学术机构的公信力。当高校与争议藏品产生关联,损害的不仅是自身声誉,更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社会信任基础。

文物鉴定乱象的根源在于制度缺失与监管不力。国家文物局虽设有鉴定委员会,但对民间鉴定活动缺乏有效约束。大量不具备资质的"专家"活跃于各类鉴定活动,出具真假难辨的鉴定证书,严重扰乱了文物市场秩序。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文物鉴定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鉴定责任追究机制,对出具虚假鉴定证书的行为予以严惩。

许勇翔先生的发声是一个重要信号,它标志着专业界对乱象的集体反思。文物鉴定不仅关乎学术真实,更关乎文化传承的纯净性。唯有重建专业操守,恢复公共信任,中国的文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鉴定专家的自律,需要机构的规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监督。只有当金钱不再凌驾于真相之上,文物鉴定才能回归其学术本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