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0|回復: 1

[诗词赏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赏析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1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赏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睦州建德(今杭州所辖县级市)的那一段。诗人在一次旅途中泊舟夜宿于此,写下了这首清新隽永的五言绝句。

起句叙事点题——移船停泊在水气弥漫的江洲边。次句补出具体时间——夕阳西下,天色暗下来了;兼以抒发此时此地自己的心情——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因离开家乡,漂泊在外而产生的愁绪也随之更新。此乃人之常情,人人感受得到,写得出来,没有什么可稀罕的。这也符合绝句的一般作法,前两句只求到位,不必出彩;『出彩』的任务,主要由后两句来承担。此诗后两句,着力描写江宿所见,正是全篇的生花之笔。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孟浩然这后两句诗写得实在精彩,真非浪得虚名!

精彩在哪里?在它将很平常的景物写得很不平常,将很平常的字面用得很不平常。你看,原野空旷,远树矮小;江水清澈,月影漂浮——这些景物是不是很常见?但诗人说由于原野空旷,远树矮小,紧贴着树梢的天空也显得非常低矮;由于江水清澈,月影漂浮,月亮与船中的我便十分亲近——这景象就不是一般诗人写得出来的了。你再看,这两句所用的10个字,哪个不是最普通的字面?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意境竟如此新鲜,如此美妙,真是绝配啊!

这还只是就这两句诗本身着眼,如从全篇来审视,则其精彩又在于它不单纯是写景,似有『情』含蕴其中。『野旷』云云,诗人视野的拓展,难道不是他胸襟也在扩展的表征么?而『月近人』三字,是否也透露出其『客愁』因此而稀释甚至消解的信息呢?妙在诗人并不明说,因为含蓄,故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无处不在,行客得以慰藉,何『愁』之有!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4-16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宿建德江》诗境蠡测:论孟浩然的空间诗学与情感辩证法

孟浩然《宿建德江》以二十字构建的微观宇宙,实为盛唐山水诗空间美学的典范之作。诗人通过视觉张力的艺术调控与物我关系的哲学思辨,将羁旅愁思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其技法之精微,值得从三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空间压缩与心理投射
"野旷天低树"以矛盾修辞颠覆常规感知。按常理,原野愈空旷,天际线愈显高远,而诗人却创造性地将穹隆压向树梢,形成"天似穹庐"的视觉幻象。这种空间压缩手法,实为游子孤寂心理的外化——当个体在广袤自然中自觉渺小,外部空间便产生向心压迫感。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谓"远山即高"的透视法则在此被逆向运用,恰与李白"扪参历井"的仰视视角形成对照,共同构成唐人处理山水空间的两种范式。

二、水体镜像与情感救赎
"江清月近人"暗含道家"虚室生白"的哲学智慧。清澈江水消弭了天月与倒影的界限,使客体之月主动趋近观者。这种物我距离的消解,恰是前句压抑感的逆向补偿。王弼注《周易》云"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孟诗正以水月相映的澄明之境,为"客愁"提供形而上的慰藉。值得注意的是,月在中国诗学传统中本具乡愁意象(如杜甫"月是故乡明"),此处却转化为抚慰羁旅的知己,可见诗人对情感张力的精准把控。

三、视听通感的禅意升华
全诗隐含从日暮到月出的时间流变。"烟渚"的氤氲视觉让位于"江清"的触觉联想,而"天低树"的仰观与"月近人"的俯察构成空间闭环。这种多维感知的叠合,暗合禅宗"万法归一"的观照方式。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孟诗"一味妙悟",此诗末二句正是以直观现量超越逻辑思辨,在树月天人的交响中抵达"即景会心"的化境。

此诗之伟大,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艺术转化。诗人以"低"字完成天地位置的重新定义,用"近"字重构物我关系,最终在"野旷—江清"的辩证结构中,实现愁绪的审美超越。这种"以小摄大"的创作智慧,不仅为后世山水诗树立典范,更揭示了中国美学"目击道存"的深刻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