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0|回復: 2

[國學新闻] 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10 1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图语;传统文化】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

历经五千年沧桑、缔造中华民族的中华文明,无疑是世界文化历史上的长河与高山。但在一些人眼里,这美丽的山水有些朦胧、光泽稍显暗淡。然而实际上,时至今日,中华文化的力量不曾消散,优秀文化的魅力从未褪色,人们依然在这山水之间,浸润着传统的滋养,徜徉着民族的当下和未来。

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美线条,梳理并夯实其中的精神脉络,是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民族自信的必要之举。今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蓬勃生机和交流活力,解读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符号,释放成长进化的无穷潜力,以从容的姿态,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昂然前行。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学生李佳杰的眼里,过去的数月可能是他步入大学以来最难忘的时光。

凭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才读大一的他经过层层选拔,代表四川大学参加了河北广播电视台〖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的录制。『我最大的感动,是与同学一起录节目时,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对文化的亲切和敬意渐渐生发。』李佳杰说。

与其他真人秀节目不同,〖中华好诗词〗选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古诗词作为内核。『我们用娱乐化外壳拉近与青年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最关键的还是想用传统文化的内核勾起青年人心中的共鸣。』河北卫视总监肖钧这样阐释节目的初衷。

古人精粹,今人赓续

今年是〖中华好诗词〗走过的第三个年头,这个旨在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节目,是这个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认同、承续,正在成为社会共识。

在北京大学有这样一个社团:每天早晨7点,社员们会自发到静园草坪上齐声朗读〖论语〗。他们将社团取名为耕读社,晨读传统经典是社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传统。而在北大,像耕读社这样的传统文化类社团,还有中医学社、道学社、国学社、禅学社、儒行社等20多个。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而青年学生,就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耕读社社长、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徐佳希说。

象牙塔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也不少。

秉承着『拥抱国粹、薪火相传』的宗旨,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讲坛』已经连续15年面向公众开设各类文化学术讲座,与此类似的还有山东『齐鲁文化大讲坛』、上海『东方讲坛』、杭州『文澜讲坛』等;在江苏,微信群『七月千字文』每晚准时响起典雅的朗读声,同时在『南京领读者联盟』等29个微信群直播,吸引了近万名读书爱好者;在安徽,有社区联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国学启蒙活动,让社区里的孩子们从小接受国学的洗礼;在山西,一年一度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现场,数以千计的海内外的移民后裔汇聚在这里,祭祖祈福、体验源远流长的根祖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书目确定,〖诗经〗〖史记〗等书目为大家补上经典文化这一课;旨在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分批发布成果,供国内外读者免费观看……

传统典籍在解读中变得耳熟能详、传统技艺在传承中重新焕发生机、家国情怀在传递中深植心间。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上溯千年的古人精粹依然没有丢失受众和传承者,优秀传统文化也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或许,这就是它绵延至今的魅力。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亲近中国古诗词就是在亲近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能在诗词中看到古人的情感,也能在诗词蕴含的典故中发掘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节目还未录制完,李佳杰已经忍不住在朋友圈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

时代的叠加为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而不是将它与当下隔绝开。

演员喻恩泰是〖中华好诗词〗的嘉宾之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我们的血液之中』,他觉得,不仅我们的社交方式、思维习惯等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许多生活中的日常用语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语句,传承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审美偏好。

这与学者范曾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有人说传统文化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但其实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明节祭祖先、端午节裹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不管多远多累,都要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吃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日历表上的假期,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窗口。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对家的思念、节日里对团圆的向往,还是约定俗成的习俗、形态各异的仪式,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今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是我们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软实力。

由人化文,以文化人

今年9月,李佳杰就要接过学校国学社社长的担子。『以前我对生活态度有些消极,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明白了要有担当,今后,我会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李山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广袤的中国大地催生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善于吸收、追求进步的学习心态,使中国在世界变迁中泰然自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更是成为中国人民的标签,被世界所认可;而当中华民族的发展陷入暂时的困顿,国人锐意进取、敢于拼搏的勇气总能转危为安,中华文化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中华文化赋予国人的特质支撑,有独特的魅力作注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更为直接,他认为,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而人文精神根植于两个重要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另一个是以天为则。中国人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广大无私、广阔包容、高明博厚乃至诚信守则,都是天地万物教给我们的道理。

传统文化的力量不止于此。『我们常常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这话不错。但同时还应看到,文化也起着影响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的作用。因为文化里,凝聚了一个地区、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以及信仰习俗。这些力量,会反过来影响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世界各国都会面临文化抉择,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对中国来说,答案就在本土传统文化当中。』楼宇烈说。

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中华文化的明天更加璀璨。『一张白纸不可能凭空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细细雕琢。传统文化不一定都「过时」,任何新文化必然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建设,是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的「革故鼎新」,而不是抛弃民族传统,割断自己精神命脉的「弃旧图新」。』

炎平 發表於 2025-4-3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犹如水之于鱼,虽不可见却须臾不离。观今之世,从《中华好诗词》的荧屏热播到高校晨读经典的琅琅书声,从文津讲坛的学术深耕到民间自发的经典研习,传统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当代生活,展现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动图景。此现象印证了《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刻智慧,亦彰显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生命力。

考其传承之道,当以"返本开新"为要义。北大耕读社晨读《论语》之实践,恰如朱熹所言"旧学商量加邃密",通过经典诵读实现文化基因的活化传承。而《中华好诗词》以"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暗合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使古诗词跨越时空阻隔,触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此二者看似殊途,实则同归——前者守正,后者创新,共同构成传统文化传承的阴阳之道。

察其时代价值,尤见"经世致用"之真谛。国图"文津讲坛"十五载不辍,非徒为学究谈资,实乃践行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治学精神。江苏"七月千字文"微信群的兴起,更印证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潜力。这些实践皆表明:传统文化绝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够解答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活水源泉,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更新能力,正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底气。

论其发展理路,当持"守经达权"之智慧。既要如徐佳希博士所言,坚守"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需效法《中华好诗词》制作团队,善用现代传播规律。传统与现代非对立关系,恰似书法艺术中的"逆入平出"——唯有深入传统精髓,方能创发时代新意。孔子"述而不作"的传承态度与"与时俱行"的创新精神,在此获得辩证统一。

《礼记》云:"礼时为大。"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贵在把握"常"与"变"的辩证关系。当我们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方法论,传统文化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遗存,而成为塑造民族精神、滋养心灵世界的源头活水。在这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双向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传统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4-17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传统文化: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文化如江河奔涌,文明似山岳巍峨。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而不衰,其生命力恰在于它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下的实践。那些认为传统文化已然式微的观点,实则未能体察到文化传承的本质——真正的传统从不曾远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审美趣味。从《中华好诗词》的热播到高校国学社团的活跃,从文津讲坛的持续举办到民间读书会的兴起,无不印证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劲脉动。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人心的滋养与安顿。当李佳杰在节目中重温古诗词时体验到的"亲切与敬意",正是文化基因被唤醒的明证。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词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先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北京大学耕读社晨读《论语》的场景,展现的正是当代青年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在物质丰裕而心灵焦灼的时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智慧资源,它教会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从容,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守护精神高地。

更为深刻的是,传统文化构成了民族认同的核心密码。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连续十五年传播文化学术,各地讲坛活动此起彼伏,这些现象表明,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群体的精神纽带。微信群"七月千字文"等民间自发组织的兴起,则展现了文化传承的草根力量。正如徐佳希所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逝,反而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光彩。当我们诵读《论语》或欣赏古诗词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我们确认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与创新性。《中华好诗词》用娱乐化形式包装传统文化内核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古老文化完全能够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新生。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不断被重新诠释、创造性转化的活态遗产。从汉服复兴到非遗活化,从国学热到书院教育,传统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当代生活。这种融入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是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自然表达。

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审视传统,我们会发现:那些优美的诗词、深邃的经典、雅致的礼仪,从来不只是过去的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资源。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思考的维度;不是僵化教条,而是创新的基础。当青年学子在草坪上诵读经典,当电视观众为诗词竞赛喝彩,当普通人在微信群研习千字文时,传统文化正在完成它最本真的使命——塑造心灵,启迪智慧,凝聚共识。这才是文化传承最深刻的意义: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过去照亮未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