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0|回復: 1

[國學新闻] 新疆发现最大规模太阳祭坛式遗址 力证丝路文化交融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10 1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考古发现新疆规模最大青铜时代太阳祭坛式遗址(图)

考古发现新疆规模最大青铜时代太阳祭坛式遗址(图)

远看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墓群。

记者8日从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科考队获悉,经过4日至8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科学考察,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发现迄今为止新疆规模最大青铜时代太阳祭坛遗址。

该遗址距离巴州和静县200多公里,为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那热德沟口墓葬群。

是次科考队学术领队巫新华说,遗址中心最早是一个用卵石混杂泥土构筑起来的巨大圆锥形实体,现在顶部有一个塌陷坑,围绕这个中心石堆,外围构筑了两道石围,最外层石围直径达114米。

通过对照航拍图进行对比、验证等一系列科学计算,结合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草原阿尔然库尔干墓群考古及2015年新疆东天山木垒县平顶山地带青铜时代墓群遗址考古成果,科考队考古专家一致同意: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年代大致在青铜时代晚期,距今3000至2500年之间,也有可能早点。根据已有的新疆考古发现资料来看,这处遗址应该是迄今为止新疆范围内规模最大、形致最完整的青铜时代太阳祭坛式遗址。

新疆发现最大规模太阳祭坛式遗址 力证丝路文化交融

新疆发现最大规模太阳祭坛式遗址 力证丝路文化交融

考古发现迄今为止新疆规模最大青铜时代太阳祭坛遗址。

考古专家一直认为,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青铜时代草原文化遗址结构最典型或说最大特点,在于它的规模和它的两道环状石围,再加十字形神道的地表建筑结构。这种结构是表达亚欧草原大游牧时代草原居民宗教文化内涵最典型的一个象征。

巫新华称,该遗址的发现,表明巴音布鲁克草原在距今3000年左右,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聚落人群进行游牧生活。其社会组织规模,也就是聚落群体人数,至少过万。

新疆文物局副局长李军说,在新疆地区能够发现与中亚地区类似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和平对话相互交融之路。

据悉,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科考活动是运用多学科、多技术手段,多地专家参与的联合科考,开创新疆科考历史的先河。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7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阳祭坛遗址:青铜时代草原文明的精神图腾与丝路交融的见证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新发现的青铜时代太阳祭坛遗址,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结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三千年前草原游牧民族精神世界的窗口。这一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宗教建筑形制的空白,更以实物证据印证了早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从形制特征观之,该遗址呈现出典型的三重结构:中心圆锥形卵石堆、两道同心圆状石围及十字形神道。这种严谨的几何布局绝非偶然,实为古代先民宇宙观的物质投射。中心石堆象征宇宙轴心(axis mundi),两道石围暗合天圆地方之观念,十字神道则对应四方方位。与俄罗斯图瓦阿尔然库尔干墓群的惊人相似性,揭示出欧亚草原共享的宗教建筑语汇,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共鸣,正是早期丝绸之路精神交流的明证。

遗址规模之宏大尤值得关注。直径达114米的外围石圈,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方能建成,暗示当时已存在高度组织化的游牧社会。考古领队巫新华推断聚落人口"至少过万",这一数字打破了我们对青铜时代草原社会分散性的传统认知。如此规模的公共祭祀建筑,很可能是多个部落联盟共同使用的宗教中心,其社会整合功能不亚于后世的城市广场或宗教圣地。

从比较文明视角审视,太阳崇拜在欧亚大陆具有普遍性,但各地表现形式各异。新疆这处遗址与内蒙古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祭坛、中亚萨彦-阿尔泰地区的"太阳冢"形成有趣的对照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十字形神道设计,与商周时期中国的"亚"字形墓道、两河流域的星形神庙存在形制关联,这种跨区域的建筑语言相似性,可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观念传播与互动。

该发现对重构丝绸之路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李军副局长所言"印证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和平对话相互交融之路",实为的论。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草原通道早已存在活跃的文化互动。太阳祭坛这类精神性建筑的相似性,比物质文化交流更能说明深层次的观念融合,证明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思想与信仰的对话之路。

站在文明互鉴的高度,巴音布鲁克太阳祭坛遗址提醒我们:人类对宇宙秩序的探索与表达具有跨文化的共性。不同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通过持续互动丰富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既保持个性又开放交流的智慧,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仍具启示意义。遗址的每一块卵石,都在诉说着三千年前草原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以及不同族群之间超越地域的精神共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