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4|回復: 0

[思維啟發] 半日闲谭赴一场与荷花的约会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2 1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半日闲谭:赴一场与荷花的约会

七月荷花香。前段日子出差去福建上杭,没想到竟意外邂逅了一大片荷塘。满眼的碧绿和那点缀在其中的粉红,于南方大地青山绵延的背景中,真如同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墨画。此番偶遇,让我念念难忘。

中国人讲究『随时令而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的事:春天万物复苏,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秋天秋风萧萧,最适合登高并望远;冬天雪花漫天,此时又怎能错过看一场雪?那么夏天呢?灼灼烈日之下,估计愿意走出去做的事儿不多,但赏荷,却是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夏天的一大乐事。

中国与荷花有关的胜景不少,可以赏荷的佳处很多。有大名鼎鼎的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杭州西湖、北京后海……这些地方的荷花早已名扬大江南北,吸引着众多游人专门去观赏。然而,千万不要以为赏荷佳处只有这几处,事实上举凡有水的地方,荷花总能造出一片美丽的风景。比如我所熟悉的苏北里下河地区,这片我出生并成长的土地上,河网密布,每逢夏日,乡间的荷花便会如约盛开,这块小小的地方可也是远近闻名的『荷乡』。偌大的中国,这样的『荷景』数不胜数,有的虽进入不了『著名景点』之列,却一定在方圆百里内名声赫赫,是周边十里八乡人眼里的一处绝好风光。

荷花与莲花据说是有区别的。荷花所指的植物种类就是莲科莲属的荷花,而莲花除了常常作为荷花的同义语以外,有时还指睡莲科睡莲属的睡莲。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莲花一词的外延大于荷花,但人们常常把荷花与莲花通指。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一枝独秀。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并在『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世风之下,说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说起来,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亭亭玉立,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正如周敦颐所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荷花的种类很多,仅传统品种就有两百个以上。在家乡的百亩荷田,我却只是看到白色的荷花,难得看到有几朵红色或者粉红色的荷花。听老农说,长藕的荷花大多是白色的。这一类荷花,不追求眼前的灿烂,默默地在地下孕育着藕。有人以为藕是荷花的根,其实藕是荷花的地下根状茎。藕与莲子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藕,更成为人们的日常菜品之一。我惊讶于『荷乡人』能将藕做出那么多种花样,每一种都是那么美味,有的更是极具地域特色,往往独此一地才有。譬如在我上大学的江城,家家户户都很擅长一道菜——排骨莲藕汤,就连大学的食堂里每天都会供应;当地饭店也都有这么一道招牌菜——藕带,或是凉拌或是清炒。说来有趣,在去那座城市之前,我从未见过藕带,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尽管出生的地方也是藕的产地,从小吃惯了藕的我,却从未见识过此物。原来,藕带是莲的根茎嫩芽,入菜清香、鲜嫩,湖北、安徽等地最爱食用此物。而在苏北里下河一带,藕的做法则主要有桂花糯米藕——将糯米灌在藕的孔中,配以桂花、冰糖等一起熬制;藕粉圆——以藕粉为外皮,以腌渍的糖油丁、金橘饼、桂花、枣泥等做成馅心;蜜饯捶藕——在藕孔内塞满糯米,蒸熟后撒上干小粉捶扁,反复蒸捶十余次,再以鸡蛋糊、桂花卤、蜂蜜、熟荤油等上笼蒸,并加上青梅、金橘饼、蜜饯、橘片等配料;还有藕饼,这是需要用专门的圆盆状的『藕擦子』的,待将藕擦成茸末状后,与糯米面搅和做成圆饼,再放入油锅中煎炸,吃在嘴里,绵柔、清甜,把心都融化了。

一花一世界。在荷花的世界里,有古典中国的审美趣味,有古今君子的人格追求,有源远流长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这个世界广博而丰富。然而天地间,又何止这一种花、这一种物?每一个世界,其实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琢磨和探索。

正是七月风荷举。这个夏天,不妨去赴一场与荷花的约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