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8|回復: 1

民俗趣谈今夕何夕七夕话『乞巧』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3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2_002

20160812_002

衡湖为镜巧梳妆 崔清湖作(选自〖大美衡水湖: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至南北朝时期已较为盛行,刘宋孝武帝刘骏曾作〖七夕诗〗:『秋风发离愿,明月照双心。……沿风披弱缕,迎辉贯玄针』。梁简文帝亦有〖七夕穿针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当时的乞巧习俗不仅在民间流行,在皇宫也很盛行。还有喜蛛应巧的乞巧方式,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人们在七夕这天将蜘蛛置于盒中,视次日结网情况来判断是否应巧。在今日浙江等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七夕乞巧风俗,至唐宋趋于最盛。唐诗中有许多七夕乞巧的描写。崔颢的〖七夕词〗『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王建的宫廷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展现了当时都城长安七夕的繁盛景象;『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的这首〖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宋元时期,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人们忙碌购买置办乞巧物品欢度乞巧节的繁华热闹场面,简直不亚于春节。读王禹偁写的〖七夕应制〗,可见一斑:『斜汉横空瑞气浮,桥边乌鹊侍牵牛。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边岁有秋。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华对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

明清时乞巧形式又有扩展,开始盛行投针验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古代七夕节的习俗众多,除乞巧之外,还有守夜祈福、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等二十余项。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又见七夕,亲人团聚,祭牛郎织女,拜巧神,行乞巧,祈求爱情,使这个充满灵气的节日,到处飞扬着幸福的味道。

兴华 發表於 2025-4-14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乞巧考略:从汉唐风雅到明清俗趣》

七夕乞巧之俗,实为华夏女儿智慧之结晶。考其源流,《诗经·小雅·大东》"蹊彼织女"之句,已见星汉拟人之端倪。然真正形成岁时风俗,当肇始于汉代宫廷。《西京杂记》所载"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恰是女红技艺与天文崇拜的完美结合。汉代彩女以金针度月,不仅开后世乞巧先河,更将织女星宿人格化为技艺守护神。

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蔚然成风。孝武帝"迎辉贯玄针"之咏,简文帝"针欹疑月暗"之叹,皆见当时穿针验巧已成文人雅事。值得注意的是《荆楚岁时记》载喜蛛应巧之法,实为原始巫术遗存。蜘蛛结网与女子纺织的意象叠合,形成"蛛网兆巧"的民俗心理,此种以生物行为占验吉凶的方式,正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

唐宋乃乞巧文化之鼎盛期。长安城"月如练""持针线"的盛况,实为都市文明与农耕文化交融之镜像。细考崔颢、王建诸诗,可见唐代乞巧已分宫廷、民间二流:宫娥以珠光星斗为伴,民女以红丝秋月为媒。林杰"穿尽红丝几万条"之句,尤见当时纺织业发达背景下,女性群体对技艺精进的集体追求。宋元市井更将乞巧商业化,《醉翁谈录》载潘楼前"车马嗔咽"之景,恰是《东京梦华录》市井风情的最佳注脚。

明清乞巧转向世俗趣味,投针验巧尤具科学雏形。《帝京景物略》所述"水膜生面"现象,实为液体表面张力之应用。观针影辨巧拙之法,暗合光学折射原理,可谓古代女子无意识的科学实验。此时乞巧已衍生二十余种变体,从"种生求子"的生殖崇拜,到"为牛庆生"的农耕礼仪,形成完整的民俗谱系。

今观衡湖画作《巧梳妆》,犹见乞巧文化之现代传承。画中女子临水理妆,既承"对月穿针"古意,又合当代审美。七夕习俗历经三千年流变,其核心始终未离"以巧致用"的实用哲学。在机械取代手工的今天,重拾乞巧传统,非为复古,实为唤醒华夏民族精益求精的匠作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