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_002
衡湖为镜巧梳妆 崔清湖作(选自〖大美衡水湖: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至南北朝时期已较为盛行,刘宋孝武帝刘骏曾作〖七夕诗〗:『秋风发离愿,明月照双心。……沿风披弱缕,迎辉贯玄针』。梁简文帝亦有〖七夕穿针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当时的乞巧习俗不仅在民间流行,在皇宫也很盛行。还有喜蛛应巧的乞巧方式,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人们在七夕这天将蜘蛛置于盒中,视次日结网情况来判断是否应巧。在今日浙江等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七夕乞巧风俗,至唐宋趋于最盛。唐诗中有许多七夕乞巧的描写。崔颢的〖七夕词〗『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王建的宫廷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展现了当时都城长安七夕的繁盛景象;『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的这首〖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宋元时期,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人们忙碌购买置办乞巧物品欢度乞巧节的繁华热闹场面,简直不亚于春节。读王禹偁写的〖七夕应制〗,可见一斑:『斜汉横空瑞气浮,桥边乌鹊侍牵牛。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边岁有秋。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华对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
明清时乞巧形式又有扩展,开始盛行投针验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古代七夕节的习俗众多,除乞巧之外,还有守夜祈福、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等二十余项。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又见七夕,亲人团聚,祭牛郎织女,拜巧神,行乞巧,祈求爱情,使这个充满灵气的节日,到处飞扬着幸福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