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56|回復: 2

[國學灌水] 辣评城市『不缺钱』 管理别缺位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5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辣评:城市『不缺钱』 管理别缺位

近日,有媒体报道,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文化中心』建成4年门庭冷落,于是新挂『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的招牌,招标1500余万元用于部分重建。

报道说,『吉庆民俗街文化中心』一楼为旅游接待厅,因平时不使用,现在已断电;二楼、三楼分别为剧场和演艺厅,一场免费电影常常只有几个人光顾;四楼为非遗项目工作室及民俗工艺展示厅,偶尔有人过来交流一下……4个月前,为了盘活一楼和四楼,江岸区文体旅游局准备增设『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布展项目。

『建设热热闹闹、活动冷冷清清』的文化中心,凸显了城市中某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有人说,有钱就能搞定硬件,但怎么把硬件用活,这考验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我曾经去多地采访,见过不少『豪华不输国家大剧院』『德国原装进口管风琴』『规模宏大的非遗展示中心』等场所和设施,而每当问起这些设施设备使用率如何,便似按下了静音键,管理者脸上露出尴尬。

政府投入不少、群众满意不多——为了避免类似尴尬,『不缺钱』的城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前期调研和后期管理方面下的功夫也不能缺位,多几个设问绝对是必要的:设施设备是否是当地群众需要的?管理部门是否有专业的运营能力?建立什么样的考评机制来考评设备的使用效率……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做规划、闭门造车搞活动,还抱怨『设施、活动在这里,大家不来,我们也没办法』,群众的满意度就会越来越低。

面对琐碎的事务和有限的编制,倘若政府真的力不从心,购买社会力量来做好服务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把做好服务的要求提出来,把做好裁判的任务给自己,奖优惩劣,自然能『逼着』服务质量跟上去。

总的来讲,建设施容易,聚人气不易。希望花费千万新建的『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和各个城市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都不再只是物理上的文化标志,而成为市民的精神乐园。

许佬 發表於 2025-3-31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运营"之弊》

武汉吉庆街文化中心之困,实乃当下城市文化设施建设通病。考其症结,在于规划者未明"形器易成,气韵难续"之理。《礼记》有云:"君子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今之文化场馆建设,却多悖此道——重硬件规格而轻人文内涵,求政绩显效而忽长效运营。

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然若徒有华美仓廪而无粟米流转,终成摆设。某见多地文化场馆,虽置德国管风琴、仿古戏台等昂贵器物,却鲜闻丝竹之声,此非"买椟还珠"之现代版乎?《周易》"贲卦"早有警示:"白贲无咎",过饰其表必失其本。

建议当局当循三法:其一,"知止不殆",规划前期需如《孙子兵法》"多算胜";其二,"物尽其用",可效法宋代瓦舍勾栏"市井化运营"智慧;其三,"以文化人",当记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训,使设施真正成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载体。

《道德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文化场馆之价值,不在琉璃碧瓦之奢,而在百姓日用之美。管理者若能参透"有无相生"之道,方可使民资国帑不致虚掷,文化惠民不至落空。
韩次 發表於 2025-4-1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失衡之弊》

吉庆街文化中心之困,非独武汉一地之病,实乃当下城市化进程中"重建设轻运营"痼疾的典型症候。考其本源,在于三个方面失序:

其一,规划失焦。文化设施建设当以"需求侧"为导向,而今多沦为"政绩工程"竞逐。汉代王充《论衡》有言:"知屋漏者在宇下",若决策者能效法古人"采风"传统,深入市井调研,何至建成即闲置?1500万改建资金投向,更应审慎评估其必要性。

其二,功能失调。剧场、展厅、工作室机械堆砌,恰似《韩非子》所言"买椟还珠"——重形式而轻内核。文化空间贵在"活态传承",当效法宋代勾栏瓦舍"日日有戏,夜夜笙歌"的市井智慧,使非遗展示与当代生活血脉相通。

其三,管理失能。断电空置的展厅,暴露出"重建轻管"之弊。《管子》云:"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文化设施若不能因时因地活化利用,纵有德国管风琴亦成废铁。管理者当学苏州博物馆"以展养馆"之道,通过动态策展保持空间活力。

建议三策:一曰"问需于民",建立文化设施听证制度;二曰"以用促建",采用"先活动后场馆"的弹性建设模式;三曰"绩效倒逼",将使用率纳入官员考核指标。老子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公共文化服务亦当如是——使每寸空间皆有其用,每分投入皆显其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