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5|回復: 0

[思維啟發] 〖资治通鉴〗为何备受推崇三大特点铸就不朽经典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15 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古希腊则是一个哲学的国度,希腊人重视哲学和科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杰名震古今。中东、北非(闪族来自北非)、南亚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的诞生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重视历史。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通。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可以说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历史。全书正文有三百多万字,司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对于史料矛盾或记载不清之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撰写〖考异〗三十卷。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团队(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元祐元年(1086)最终定稿,六年后刊行。现在通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加入了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注及有关附录,排印出来有六百万字。

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使得〖资治通鉴〗的总主编司马光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他编纂这部书,不仅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责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得失有关,所以这部书是奉敕编撰的。因此,〖资治通鉴〗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正。不仅符合儒家正统价值观,而且内容通于大道,取材专取事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名〖通志〗。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司马光的经世情怀,铸就了〖资治通鉴〗的第三个特点是经世致用。全书按时间先后编次史事,但往往用倒叙、插叙或总结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会有一段盖棺论定的评价,或者引据史书,或者用臣光曰的形式,使纷纭的历史事实与人物,呈现出系统而明晰的头绪。它的内容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对于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提供给阅史者借鉴。写四库提要的馆臣评述〖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曾国藩更向人推荐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资治通鉴〗是最好的经世治国之书呢?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即所谓穷物之理、执圣之权。一本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难得了,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是了不得。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史书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 一个是史料价值,一个是史著价值。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钱的意思是〖资治通鉴〗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之外者。这是因为司马光的史料选择确实还参考了正史之外的几百部著作,并为〖资治通鉴〗写了〖考异〗,对不同的记载进行考订。钱大昕的评价道出了〖资治通鉴〗搜罗史料求博、考订史实求真的特点。

〖资治通鉴〗这部书得到了后世学者、帝王的交口称誉。王夫之写过一本〖读通鉴论〗,专门对〖资治通鉴〗记载的史实进行评点。王夫之认为阅读〖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悦、很快乐。所以自淑、诲人、知道而乐,就是我们学〖资治通鉴〗的宗旨,也是我们读〖资治通鉴〗要力争达到的三重境界。

其实,历史就是前人在应对各种挑战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些经验总结。人生、民族、国家,都会有不同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不同的挑战,人们相关应对的措施、应对的办法、应对的智慧,所有的成败得失的记录就构成历史。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道理往往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就能使我们明白权变的道理。

〖资治通鉴〗为何备受推崇三大特点铸就不朽经典

〖资治通鉴〗为何备受推崇三大特点铸就不朽经典

本文为中华书局〖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导言,作者张国刚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标题为编者所加。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史学巅峰之作,其不朽价值可从三大维度阐释:

一、通贯古今的史学架构
全书以编年体为经,事件为纬,构建起自战国至五代纵跨1362年的历史坐标系。司马光团队以"通"为纲,打破断代史局限,将十六朝兴衰熔铸一炉,开创"通史致用"之典范。其考异制度尤具现代史学意识,三百余种文献比勘形成的三十卷《考异》,实为宋代考据学之先声。

二、经世致用的编纂旨归
不同于单纯史料汇编,该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司马光以宰相视角裁量史料,于"臣光曰"史论中渗透治国智慧。如记三家分晋特书"天子自坏纲纪",揭示礼制崩坏之祸;叙淝水之战凸显"明主慎择将相"之理,皆体现以史为镜的实践理性。

三、团队协作的学术范式
编撰过程集刘攽(两汉)、刘恕(魏晋)、范祖禹(隋唐)等名家专长,开创集体修史新模式。十九年淬炼形成的严谨治学传统,使此书既承《左传》编年之法,又启《文献通考》制度考辨,堪称集体智慧结晶。胡三省注本更添学术厚度,形成"正文-考异-注释"三维阐释体系。

此书之伟大,正在于将历史书写升华为文明传承的载体。其宏阔的时空视野、深刻的治道思考、严谨的学术方法,共同铸就这部中国政治智慧的百科全书。
龚秋 發表於 2025-4-8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史学经典之典范,其不朽价值可从三个维度予以阐释:

一、通贯古今的史学体系
《资治通鉴》建构了中国编年史著述的巅峰范式。其"通"之特质体现在三重境界:时间维度上贯通十六朝1362年史事,空间维度上涵盖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互动,史料维度上熔铸三百余种典籍而成一家之言。司马光团队采用的"丛目-长编-定稿"三级编纂法,开创了集体修史的科学范式。胡三省注本的加入,更形成"正文-考异-注释"三位一体的学术体系,使这部皇皇巨著兼具史料汇编与史论专著的双重价值。

二、经史互证的义理内核
其"正"之特质绝非简单迎合儒家正统,而是体现为"春秋笔法"与"通鉴精神"的辩证统一。在选材上,严格遵循"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标准;在笔法上,通过"臣光曰"的史论形式,将历史叙事提升至"明道"层面。如记载"三家分晋"事件时,特以周天子册命为开端,深刻揭示"名器不可假人"的政治伦理。这种将历史实证与价值判断相融合的书写方式,使《资治通鉴》成为传统政治哲学的具象化表达。

三、资政育人的实践智慧
其"用"之特质形成独特的"历史镜鉴"方法论。全书对二百九十四场重大战役的记述,均着眼于战略决策与战术得失的辩证分析。如记载淝水之战时,既详述前秦符坚"投鞭断流"的骄兵心态,又剖析东晋谢安"围棋赌墅"的心理战术,最终引申出"恃众轻敌者必败"的治军原则。这种将历史经验转化为行政智慧的编撰理念,使该书成为历代统治者必修的"帝王教科书"。

当代学者钱穆曾指出:"读《通鉴》者,不可仅作史书看,尤当作为一部政治哲学书看。"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系统保存了中古时期的政治记忆,更在于构建了"历史-现实-未来"的认知框架。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其"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视野、"成一家之言"的学术魄力,仍为历史研究者提供着方法论启示。这或许就是曾国藩称其为"经世之书至善"的根本原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