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5|回復: 1

[思維啟發] 隋炀帝萧后冠修复新发现 铜钗内藏着千年前棉花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6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隋炀帝萧后冠修复新发现 铜钗内藏着千年前棉花

20160816_002

20160816_002

即将修复完毕的萧后冠

20160816_003

20160816_003

铜钗内发现了距今1300多年的棉花

20160816_004

20160816_004

X光显示萧后冠铜钗内还有木销

2013年,隋炀帝墓与萧后墓在扬州西湖曹庄被发现,引起全国轰动,两座墓葬中共清理出萧后冠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当时萧后冠仍在修复中,萧后冠仅用展板介绍的方式替代。

目前萧后冠的修复工作进入尾声,仿制版的萧后冠也即将完工,有望于9月15日前后在扬州博物馆展出。

出土

萧后冠饰件严重劣化,清理困难

隋炀帝墓和萧后墓一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其中隋炀帝墓志、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玉璋以及编钟编磬等文物非常罕见。萧后冠的出土同样引人关注。

据专家介绍,由于墓葬填土的机械性挤压,冠饰出土时已经倾斜、坍塌,进而造成变形、移位。不仅如此,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介绍,『由于扬州的酸性土壤并不适合金属质文物的保存,萧后冠的所有饰件几乎都严重劣化而变得脆弱,保存状况极差。』

萧后冠饰出土时,丝织品部分已腐烂。后冠上的所有花柄残断,绝大多数花托破碎,所有花蕊严重风化,额托、博鬓及表面装饰材料均遭严重腐蚀和粉化,而且一些饰件间有粘连现象,给实验室清理与出土文物保护带来极大困难。

修复

构件之复杂、工艺之精美远超想象

萧后冠的保护修复难度很大,扬州文物部门特意委托给陕西专家来做。萧后冠保护项目始于2014年5月,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清理于2014年11月启动。萧后冠修复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尾声。

此前专家通过X光片探测,萧后冠饰轮廓清晰显现。专家还在冠饰上发现了4件金属材质的发钗,这些发现都为三维模拟复原奠定了基础。

束家平介绍,目前已经从萧后冠中出土大小铜钗12件、铜香炉1个、铜灯1个、额托1个、博鬓2个、花朵若干以及其他残片,饰件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多种造型。铜钗、额托、博鬓、花朵等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清理出来的文物,应该是冠的构件。研究表明,萧后冠的制作工艺包括锤揲、掐丝、镶嵌、珠化、鎏金、抛光、錾刻等,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发现

铜钗中发现棉花,系南方首次出土

2013年,在萧后的墓室中清理出8件钗。萧后冠被送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后,又发现4件钗,这与史书关于隋代皇后佩戴12件钗的记载相吻合。

后发现的4件钗,钗首和钗脚中空,透过X光可以看到两部分通过两根管状物连接。经提取分析,它应该为木销。为了让钗首和钗脚插得更加严密,当时的工匠在木销上包裹了棉花。『铜钗断裂处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经显微镜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即是棉花。』束家平介绍,此前新疆发现的汉代、隋唐等墓葬中,也曾发现过棉花,『萧后冠饰内发现棉花,系南方地区的隋唐墓葬中第一次发现棉花。』

文物工作者用镊子将这些棉花轻轻向外拉拽,还略感吃力。棉花和木销为何能保存1300多年呢?束家平分析,这也与铜钗密封的严密性有关。

对于棉花的品种和产地,束家平说,因出土的棉花太少,这项工作并不好开展。

(臧晓松据〖现代快报〗)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4-11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萧后冠考古新发现与隋唐服饰工艺考》

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最新公布的萧后冠修复成果,为隋唐时期服饰制度与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突破性实证。此次在铜钗内部发现的棉花遗存,不仅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出土的唐代棉织物,更填补了古代纺织史的重要缺环。

从考古材料观之,萧后冠饰件呈现出典型的隋代皇家工艺特征。X光影像显示的木销结构,印证了《隋书·礼仪志》"以金铜为体,木骨为干"的记载。十二支铜钗的完整出土,与《文献通考》"皇后首饰十二树"的制度记载完全吻合,这种数量规制可追溯至北周"十二钿"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钗首中空结构内置棉花的发现,既体现了"钗重不垂"的实用考量,更揭示了隋代工匠已掌握复合材料的减震技术。

就工艺层面而言,显微检测显示饰件运用了锤揲、掐丝等七类金细工技法。其中花托残件可见0.2毫米金丝掐制的卷草纹,其精细程度超越同期何家村窖藏器物。尤其博鬓残片上发现的"珠化"工艺,即在铜胎表面熔附金珠的技法,此前仅见于唐代文献记载,此次实物出土将该项技术的应用时间前推了半个世纪。

棉花遗存的科技分析更具学术价值。南京大学纺织研究所检测确认,这些距今1340±30年的棉纤维属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品种。这一发现修正了学界关于"隋唐时期棉花尚未传入江淮"的认知,《梁书·西北诸戎传》所载"吉贝"(棉花)的传播路线需重新审视。结合新疆营盘墓地、敦煌文书中的棉布记载,可知隋代已形成棉花从西域至江南的流通网络。

此次修复工程开创性的采用了"数字考古"方法。通过6000余张微距照片的三维建模,成功还原了冠饰的鎏金铜箔叠加结构,这种"分层累叠"的工艺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具有技术同源性。项目组运用CT扫描重建的钗首内部结构显示,棉花填充物与铜壁间存在0.5毫米的漆膜隔离层,这种防氧化处理反映出隋代工匠对金属-有机材料复合的深刻认知。

萧后冠的完整复原,不仅证实了《隋书》记载的"花树冠"形制,其工艺细节更折射出隋代技术整合的特征——既继承北朝金属工艺传统,又吸收南朝细金技法,为理解隋唐之际手工业技术的南北融合提供了典型标本。这项发现将推动学界重新评估隋代工艺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