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2|回復: 0

[思維啟發] 解码·承续文脉,传递自信漂洋过海来读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8-17 0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码·承续文脉,传递自信:漂洋过海来读你

五千年中华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一批批年轻人前来探寻

6年来,每逢暑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都会迎来一群新朋友。单单今年,就有来自25个国家的101名青年人加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美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印度、意大利……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是第一次来体验中国。

同样在北京,31位青年汉学家在这个夏天结束了自己的『研修计划』。他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日本、土耳其等26个国家,研修方向涉及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政治、当代社会、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研修单位则覆盖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等。

对于这些青年人而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千年的文化吸引着他们,因而,中国之行是一场发现之旅,他们在这里为遍布世界的同龄人寻找着答案: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是什么模样?当下的中国是什么模样?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次在安徽考察中国乡村,我学到了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来中国之前已经读过一些关于中国的书,但这三个星期,我学到的要比想象的更多。』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结业仪式上,巴黎友丰出版社的文学翻译李蓓珂很感慨。

与李蓓珂一样,青年汉学家们参与的是一场『知行合一』的研修。这样的体验让来到中国的汉学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魏一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5年前,再回中国,她惊讶于飞速的发展与变化:『与之前相比,这似乎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中国发展的步伐很快,但有些东西并未改变——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丰厚、中国美食好吃、中国人非常友好。』

对于那些来参加『看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触动显然更大。

『你们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机场?』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学生禁不住问。6年前的这一幕,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记忆犹新。显然,尽管今天的地球已经是平的,但新闻资讯、书本和影视音乐等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想象,与真实的中国远远不相匹配。而每届『看中国』活动结束回国时,中外师生总会热情拥抱、挥泪告别。鲜明的对比,给了黄会林团队坚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的决心:『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我们需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视觉。语言和文字是我们了解彼此的障碍,而影像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因此,『看中国』资助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青年人与中国大学生合作拍摄短片,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感受。

作为参与者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影视编剧系主任阿瑟夫·纪波同样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坚持要他们忘掉从互联网和旅游小册子或网站上了解到的关于中国的一切,他们一定要亲眼去看,寻找真正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让这些年轻人最感兴趣的,恰恰就是古老神秘却又随处可见的中国文化。

文以贯道,成风化人

对『看中国』的参与者和青年汉学家们而言,要理解中国日益凸显的国际影响力,读懂其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土壤是最佳的方式。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让他们疑惑,更让他们惊叹。

『过去,如果让我写出中国作者的名字,一张名片差不多大小的纸就足够。而这次研修让我走近中国,我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好比乘上了一架直升机。』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研究生林进文从9岁开始学中文,致力于做一名文学翻译,但『中国文学仿佛一座遥远的大山』,这次研修让他终于找到了攀登的路径。

10岁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吉奥夫·伯伊斯特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本老子的〖道德经〗。几年后,他又读了孔子的〖论语〗和其他一些儒学书。参加『看中国』,他送给学生们四句话:『万物皆有其美,唯慧眼能识之』『既来之则安之』『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儒学思想,是他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身处价值多元、思想活跃的时代,虽然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要打破文化上的偏见和误读,还是要回到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上来。文化交流,是获取真实的中国故事的途径,是读懂彼此、取得共识的重要方式。

『自由、梦想是美国精神的核心,而谈到中国精神,我会用信念、从不放弃、自强不息来概括』。在『看中国』的所见所闻,让吉奥夫·伯伊斯特对当代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文化萌生了发自肺腑的赞赏和认同。

『我敢肯定,当他们回到家乡时,那些有关中国的故事将被人们复述。』阿瑟夫·纪波说:『像古时商人走过的那条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我们用数字电影的图像和故事搭建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这一次,促使我们漂洋过海的不再是丝绸和香料,而是中国故事。就像那些闪烁的篝火,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凭此去想象中国,进而想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自觉自信,表达自己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标识、是一个符号、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只有真正读懂了中国文化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中国的魅力在文化,自信也在文化。

今年,一部记录贵州风土人情的纪录片〖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在法国电视二台热映,吸引了523万法国观众,创下了21.9%的当晚最高收视率;BBC(英国广播公司)也走进中国的实验室,着重报道5项『高大上』的科学工程,开始审视正在中国发生的『科学革命』……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正凭借生生不息的活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以昂扬的姿态,让世界刮目相看。

无独有偶,假如我们把从2011年到2016年,参与『看中国』的46所高校、35个国家的300多名大学生在21座中国城市拍摄的纪录片连缀起来,就会发现,那是一幅当代中国的鲜活画卷。北京的老城门、自行车、老手艺人、798艺术区,天津的小吃、出租车、相声曲艺,苏州的昆曲、园林、平江路,长沙的湘绣、木偶戏、沙发客,以及西北的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直至今年走进他们镜头里的55个少数民族……这些的总和,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

『我们没有为学生们设定主题,也不对他们拍摄的内容作要求,但巧合的是,所有的影片都在聚焦中国文化。』黄会林认为,我们理应怀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世界文化格局色彩缤纷,在文化多元的21世纪,就全球影响力而言,中国文化应当发挥她的影响力,成为世界上不可替代的、独树一帜的文化。』(任姗姗、李雪君、盛玉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