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2|回復: 1

[思維啟發] 中华传统医药漫谈古医家为何以『杏林中人』为荣?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7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杏林』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通常被人们用来称颂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生。其实,杏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通过古人董奉在庐山创立的『和谐杏林园』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古时又称匡山,位于江西九江南岸,其独特的『一山突显』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树木茂密,云雾茫茫,山下长江滚滚的巨大反差。古代庐山原始森林里风云变幻莫测,毒雾瘴气笼罩其间,使当地民众多哮喘、湿热疫毒之患。董奉认为春季疫毒不断,夏季湿浊犯体,秋季湿燥相积,冬季阴寒虚热,外感内伤连绵其根难除。后经反复冥思苦想究其关键在于清肺化湿、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当地的『杏』为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汤免费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济无米之炊又具润肺解毒之功。以杏为主药配置的药剂很快使缠绕山民的顽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尽管『灵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满足与日俱增、慕名而来的病患和灾民药食两用。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的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1棵杏树。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10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2万余人。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

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神奇医术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以纪念董奉。

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文化现象。医学教育的传承与发扬,不光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和师徒相授,并且来自民众。其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这也是我们现代医务工作者的方向。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

钱洽 發表於 2025-4-10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杏林考源与医德范式刍议》

"杏林"作为中华医学的文化符号,其渊源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年间。董奉在庐山开创的"栽杏易医"模式,不仅构建了医患关系的理想范式,更在传统医学伦理体系中树立了不朽的精神坐标。考葛洪《神仙传》所载,董奉医疗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以杏为媒建立生态医疗系统;其二,以林为证践行医德可视化准则;其三,以济为归实现医疗资源循环。

从药物学角度审视,董奉选择杏树颇具深意。《神农本草经》载杏仁"主咳逆上气",而庐山湿瘴多致肺疾,杏树四季可用:春取花、夏收果、秋采叶、冬用根,形成完整的药用生态链。这种"就地取材-辨证施治-生态补偿"的医疗模式,暗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精髓。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辟"杏"条,详述其"润肺、消积、散结"之效,可视为对董奉经验的学术确认。

董奉创制的"医酬转化机制"具有开创性意义。将抽象医德转化为具象的杏林生长,使医疗价值获得可视化衡量标准。这种"重病五株,轻病一株"的量化体系,实为古代医疗评价体系的雏形。更可贵的是形成的"医疗-生态-赈济"闭环:杏果"岁得二万斛"的记载(见《太平御览》卷九六八),证明其成功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社会化转换。这种机制与《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的制度设计遥相呼应,却更具民间智慧。

杏林文化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了医患关系伦理。董奉"不取钱物"的诊疗原则,打破了"医之为言意也"的职业神秘主义,代之以"医之为言仁也"的伦理实践。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强调"医乃仁术",正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而"虎守杏林"的传说,则隐喻着医者仁心对自然法则的感化力量,与《周易》"大人虎变"的德治思想一脉相承。

杏林传统对当代医学的启示在于:医疗行为既是技术实践,更是伦理实践。董奉建立的"诊疗-种植-赈济"三位一体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伦理体系。当今医者在追慕"杏林圣手"美誉时,更应参悟其中"医道合一"的哲学内涵——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杏林文化的真谛,正在于将医术的精准与医德的温暖,如同春风化雨般滋养人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