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9|回復: 1

[國學灌水] 取名『墨子』彰显文化自信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9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取名『墨子』彰显文化自信

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的同时,『墨子』,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名字将与量子卫星一同遨游太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名「墨子」,是为彰显我国文化自信。』潘建伟告诉记者。

潘建伟介绍,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光学等领域有许多成就,比如〖墨子〗在世界上最早系统地阐释了『小孔成像』理论,以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光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原理之一,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等理论的基础。』他说,〖墨子〗甚至还走得更远,其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某种程度上提出了原子学说。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墨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是与古希腊、古印度并列的三大古典逻辑体系。

『现在很多人问,为什么现代科学没在中国诞生?其实,我们的祖先里有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以「墨子」命名第一颗量子卫星,我们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文化自信,激励国人前进。』潘建伟说。(记者 陈海波)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17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星辉:古典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文明对话》

中国科学院将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此举实为一场跨越两千余年的文明对话。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前480-前390年)在光学、逻辑学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恰与现代量子通信技术形成精妙呼应,这种命名策略既非简单的文化符号挪用,更非狭隘的民族情绪表达,而是建立在严谨学术认知基础上的文明自觉。

从科技史维度考察,《墨经》中"景到(倒),在午有端"的光学实验记载,确系人类最早的小孔成像系统论述。经清代学者邹伯奇《格术补》考证,其成像原理与近代几何光学完全吻合。更值得注意的是《墨经》中"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的论述,以"端"概念指称物质最小单元,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形成东西方思想史上的平行突破。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C. Graham)在《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中特别指出,墨家通过"类""故""理"三物逻辑构建的认识论体系,已具备科学思维的雏形。

这种命名体现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华文明内生性科学传统的重新发现。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中国社会史》中强调,宋代以前中国在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的成就,证明东亚文明完全具备独立发展出现代科学的潜能。将量子卫星命名为"墨子",正是对这种历史可能性的当代回应——它既非沉湎于"李约瑟难题"的遗憾,更非简单比附古今,而是通过激活传统思想资源中的科学基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话语体系。

从文明互鉴角度看,这一命名超越了"中西对立"的二元框架。德国物理学家玻尔在阐释量子互补原理时曾援引太极图,显示顶尖科学家对跨文明智慧整合的自觉。将墨子光学思想与量子纠缠理论并置,实质是重启"轴心时代"各文明科学思想的对话。正如日本科学史家山田庆儿所言,墨家的"兼爱"思想与当代科学伦理存在深层共鸣,这种命名策略为科技发展注入了人文维度。

此命名行为在科学传播学层面亦具典范意义。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理论中,公有主义(Communism)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存在深刻契合。通过将深奥的量子科技与公众熟知的文化符号连接,既降低了知识传播门槛,更构建起"传统-现代"的认知桥梁。这种科学传播的本土化策略,或将为非西方国家的科技话语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站在新轴心时代的门槛回望,墨子卫星的命名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需要如清代考据学派般对传统的严谨梳理,更需要如当代量子物理学家般的创新勇气。当古人的智慧之光与今人的科学探索在太空交相辉映,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旧邦新命"的最佳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