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6|回復: 0

多名匠二代参加铜雕人才培训精耕一亩三分地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22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9_017

20160819_017

图为学员们正在参加铜工艺实践课程。 润丹摄

8月7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铜雕艺术人才艺术作品首展』在北京798朱炳仁艺术中心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展示,这也标志着此次『国家艺术基金2016铜雕人才培养项目』的正式结束。

『我14岁就辍学了,几乎没参加过任何高级别的培训。以前觉得自己很牛,挺有创意和想法,也闯出了一片天地。但参加了这个培养项目后,短短几十天,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己做了太多年的井底之蛙而不知。』 到杭州参加『铜雕人才培养项目』之前,作为广州铜雕『天程铜艺』的第二代掌门人,苏英敏已经小有名气,他把父亲经营得相对惨淡的铜艺门面折腾得风生水起,几乎扩张至一条街,网上的销售额更是占到了总销售额的2/3以上。

像他这样的家族技艺传承人,此次培训中有6位。对于传统技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和困惑,这次培训,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上了课,才明白匠人可开拓的空间有多大

6月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铜雕人才培养项目』在杭州开班。作为2013年底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公益性基金,此前国家艺术基金主要围绕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等方向进行资助,针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很少。

有着140多年传承历史的『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朱炳仁是本次培训的导师之一,『挑选优秀的学员是培训实施的第一步。参加本次人才培养项目的32名学员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包括5位来自台湾地区的艺术工作者和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年轻学员。最为特别的是,其中有6位是享誉传统金属工艺领域的匠二代、匠三代,包括广式铜雕、乌铜走银、苗族银饰、珐琅、水晶、铁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领军人物。他们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但都可能有自己的瓶颈,需要提升,我们想把这些人聚在一起,互相激荡,撞出火花,为铜雕艺术嫁接更多的新鲜元素。』

1972年出生的储铁艺,是安徽芜湖储氏铁画的传承人,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极其生动的课堂教学,『我们这些人从来没有机会一次集中听这么多专家的课。168个课时的专家讲座,太有冲击力了。最后一节课居然是在故宫博物院听院长单霁翔为我们讲课,故宫的文创思路让我们脑洞大开,仿佛明白了作为一个匠人,今后可开拓的空间有多大。』

项目培训组组长朱军岷说,开班前,在课程设置环节上花费的心思最多。最后他们确定的讲座名单堪称豪华,但又兼顾不同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金申、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郑立中、民俗学家徐艺乙、建筑设计学家崔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

走出来,方知技艺的差距与优势在哪里

除了集中授课,培训项目还有1/3的时间用于参观交流。

杭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工艺之都』。在杭州培训期间,利用周末时间,学员们考察了大量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尤其是一些著名的铜雕建筑艺术精品,如雷峰塔、灵隐铜殿、西湖铜画舫及江南铜屋等。

而前往台湾的艺术交流之旅对很多人来说更是第一次。他们参观了台北故宫、著名雕塑家朱铭的美术馆、中台禅寺、星云大师的佛光寺、高雄的美术馆、新北市雕塑家李光裕先生的工作室等。『这种探访和交流是全面而深入的。学员们在面对不同艺术品时,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相同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台湾会成长出不同风格与审美的艺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哪方面还值得改进。这些问题,是他们平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时不会花时间思考的。看一看人家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细节中,自然就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带领他们行走台湾的培训组另一位负责人陆宁感慨。

丁大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早在2010年他已经开设了乌铜走银工艺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对外招收手工艺制作学员。『此次培训虽然短暂,但参观交流的目的性特别强,如果说之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凭感觉创作,那在北京、杭州、台北的学习参观,才是真正的让我们有了自觉的文化创新意识。』

敢创新,才能让老手艺迸发现代活力

培训的最后一环是学员们设计自己的作品并集中展示。

『我们此次展示学员作品,其实更多的是想呈现他的想法,他如何把自己的手艺与铜雕艺术嫁接,比如珐琅和铜的结合,水晶与铜的搭配,比如苏英敏如何将一个象征吉祥的兽与一个香炉结合,储铁艺如何在铁艺锻造技艺中融入铜雕的特点。』朱军岷说。

我国的铜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铜工艺令世界赞叹。『穷虽穷,有三担铜』是曾在祖辈中流传的俗语,但如今铜文化的传承却出现了断层,从事铜雕艺术的工匠屈指可数,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面临此种窘境呢?老手艺,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进而融入当下生活,是非遗传承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朱炳仁表示,不少家族技艺传承人,做大做强的能力或者创新求变的动力不足,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仅仅指狭义的手工艺,它应该体现在对自己作品或者产品有更高文化品质的追求上,所谓的精益求精也不只是简单的工艺提升,而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这个培训班想要告诉他们的。

一切还只是开始。『我们32位学员已经成为一个分不开的集体,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领域打拼,过去都是只和自己行内的人打交道,今后会用更多的时间来交流、合作,将这些天学到的东西消化到自己的作品中,非常希望今后做出的东西比一般的产品拥有更多的艺术品质,我们再也不想简单地重复,做一些无法流传下去的平庸之作了。』苏英敏说。(本报记者杨雪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