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9|回復: 2

[中医理论] 跟师唐祖宣法于古籍精华 创新理念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28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唐祖宣教授的学术思想是法于古籍精华,并基于此而创新,总体概括为注重阳气、因瘀致病、因病致瘀、痰瘀互结四个方面。

注重阳气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此言意指两个重要中医基本理论,即阳主阴从,阴平阳秘。阳主阴从指的是在阴阳的相互关系中,阳主导,阴从属。阴平阳秘中的秘,是封藏之意。

因瘀致病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色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因病致瘀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经脉瘀涩不通,脏腑发生癥积,而导致的这些疾病又可以产生新的瘀血,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后果。

痰瘀互结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黏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痰饮与瘀血在临床上互为因果或者共同为病。津血同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3-30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祖宣教授的学术思想深植于中医经典理论,其法古开新的学术路径以《周易》《内经》《金匮要略》为根基,构建出注重阳气、因瘀致病、因病致瘀、痰瘀互结四大核心框架,体现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证的高度融合。

一、阳主阴从的生理观
《周易》"天尊地卑"之论,在唐教授学术体系中具化为"阳主阴从"的生理观。其要义非独重阳抑阴,而强调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性。《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的理论在此得到深化:阳气的温煦推动之力,是维持"阴平阳秘"动态平衡的关键。临证时注重固护阳气,尤擅运用温阳法治疗沉寒痼疾,此乃对仲景扶阳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二、瘀血致病的双向机制
唐教授突破传统"瘀血为病理产物"的单向认知,提出"因瘀致病"与"因病致瘀"的互化理论。前者揭示瘀阻特定脏腑经络引发的特异性证候群,如心脉瘀阻之真心痛、胞宫瘀滞之经闭;后者强调慢性病过程中"瘀血-病理-新瘀"的恶性循环,尤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导致的虚瘀夹杂证。此说完善了瘀血学说,为慢性病治疗提供新范式。

三、痰瘀同源的病理交互
在《金匮要略》痰饮分类基础上,唐教授提出"痰瘀互结"的动态病机观。痰饮阻滞气机则血行不畅成瘀,瘀血内停则津液输布障碍生痰,二者交互形成痰瘀胶着之证。临床常见于胸痹、中风、癥瘕等病,治当化痰逐瘀并举,创制虫类药与化痰药协同运用的特色治法。

唐教授学术体系的价值,在于将经典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辨证模型。其以阳气为枢机、瘀血为纽带、痰瘀为变量的病机网络,为现代疑难病诊疗提供了传统医学的解题思路,彰显了中医理论在当代临床中的生命力。这种法古而不泥古的创新范式,实为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典范。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4-17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承古开新论唐祖宣教授学术思想精要》

唐祖宣教授学术体系之构建,诚如《周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旨,其以古籍为基而能独抒机杼,形成"重阳气、辨瘀痰"的诊疗体系,实为当代中医学术创新之典范。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阳气为枢的生理观
教授深得《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之三昧,其"阳主阴从"论非止于《周易》"天尊地卑"的哲学推衍,更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了李东垣"火为元气之贼"的辩证关系。所谓"阴平阳秘"之"秘",实含动态平衡之意,既需如《类经》所言"阳密乃固"的封藏之功,更强调阳气周流不息的温煦之能。此论于现代代谢性疾病、免疫失调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尤具指导价值。

二、瘀血为患的病理观
教授于瘀血致病机理的阐发,可谓深得王清任《医林改错》精髓而有所发挥。其"因瘀致病"说系统归纳了瘀血在不同脏腑的临床表现,较之《血证论》更为详实;而"因病致瘀"论则揭示了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相互转化的恶性循环,暗合现代医学之微循环障碍理论。尤具卓见者,乃指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非仅指血虚证候,实包含组织修复障碍的现代病理学内涵。

三、痰瘀相关的辨证观
教授于《金匮要略》四饮分类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痰瘀互结"理论。其以"津血同源"为生理基础,以气化失常为病机关键,深刻阐释了痰饮与瘀血互为因果的转化规律。此说不仅完善了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论,更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复杂病证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

四、古今贯通的创新特色
细究教授学术,可见三大创新特质:其一,以《内经》气化理论统摄现代病理认识;其二,将《伤寒论》方证对应思想发展为"病-证-瘀"三维辨证模式;其三,在继承《医宗金鉴》辨治纲要基础上,创立了活血化瘀与温阳益气并重的治疗大法。此非徒守章句之腐儒,实为通变之大家。

要之,唐祖宣教授学术思想既得古籍真传,又具时代新意,其以经典理论为体,以临床实践为用,构建起传统医学与现代疾病谱系间的诊疗桥梁。学者若能于此四要旨深研覃思,则不仅可窥见中医学术发展之脉络,更能获启疑难病证诊治之锁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