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0|回復: 2

[成语典故] 惩羹吹齑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28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惩羹吹齑〗相关人物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惩羹吹齑〗涵义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汤;齑:细切的冷食肉菜。被热汤烫过嘴,吃冷食时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

〖惩羹吹齑〗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惩羹吹齑〗辨析

〖惩羹吹齑〗读音:chéng gēng chuī jī

〖惩羹吹齑〗近义词:惩羹吹虀

〖惩羹吹齑〗用法:联合式;作谓语

〖惩羹吹齑〗造句

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

〖惩羹吹齑〗成语典故: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请大神帮帮忙吧。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可思而不可恃。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惩羹吹齑〗成语接龙:

惩羹吹齑→齑身粉骨→骨瘦形销→销毁骨立→立足之地→地瘠民贫→贫贱之交→交能易作→作浪兴风→风樯阵马→马尘不及→及第成名→名声籍甚→甚嚣尘上→上替下陵→陵劲淬砺→砺带河山→山崩海啸→啸聚山林→林下风致→致之度外→外强中瘠→瘠牛羸豚→豚蹄穰田→田父献曝→曝书见竹→竹马之交→交詈聚唾→唾地成文→文子同升→升堂拜母→母以子贵→贵不召骄→骄生惯养→养精蓄鋭→鋭挫望絶→絶后空前→前度刘郎→郎才女姿→姿意妄为→为人师表→表里不一→一心一意→意满志得→得尺得寸→寸利必得→得兔忘蹄→蹄闲三寻→寻死觅活→活灵活现→现钟不打→打成一片→片言只字→字正腔圆→圆颅方趾→趾踵相接→接踵而来→来者居上→上篇上论→论短道长→长才广度→度长絜短→短叹长吁→吁地呼天→天渊之别→别置一喙→喙长三尺→尺幅千里→里通外国→国家栋梁→梁孟相敬→敬事后食→食生不化→化若偃草→草偃风从→从壁上观→观眉说眼→眼去眉来→来日大难→难如登天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3-3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惩羹吹齑"的处世哲学与历史镜鉴》

"惩羹吹齑"这一典故出自屈原《九章·惜诵》,其字面义虽言饮食之道,实则蕴含深刻处世智慧。细考之,此语折射出三重境界:

一者,经验认知层面。以羹烫之痛推及齑冷之慎,揭示人类"一朝被蛇咬"的防御心理机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谨慎,实为生存智慧的朴素体现。屈原以饮食喻政事,暗讽楚王未能从外交挫败中汲取教训。

二者,辩证思维层面。原句"何不变此志也"的反诘,点明过度防范的弊端。正如王夫之《楚辞通释》所言:"惩羹而吹齑,则失中和之道。"处世既需记取前车之鉴,更当避免因噎废食。

三者,历史启示层面。观楚怀王父子"不惩秦羹"终致丧邦,恰与屈子警示形成鲜明对照。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楚事云:"怀王惑于张仪,襄王逐屈原,此所谓不知鉴者也。"足见慎而不僵、警而不怯方为治国大道。

今人读此典故,当悟"知戒慎而不失其勇"的辩证智慧。历史教训固须铭记,然若事事"吹齑",则难免错失良机。屈原之叹,正是对中庸之道的深刻呼唤。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4-1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惩羹吹齑"的处世哲学与屈原的悲剧精神》

"惩羹吹齑"这一典故出自屈原《九章·惜诵》,以羹烫伤而吹冷齑的日常经验,深刻揭示了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系统表述这一心理现象的文献记录,其价值不仅在于成语本身的警世意义,更在于屈原通过这一意象所展现的士人精神困境。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惩"字从心从征,本义为戒止,引申为因受创而知戒;"羹"为肉汁相和的浓汤,"齑"则指切碎的腌菜。这种由热食到冷食的对比,构成温度与质地的双重对立,恰如其分地隐喻了政治生态中的险恶变迁。王逸《楚辞章句》注此句云:"言人见羹热而遭灼,后见冷齑犹恐其热而吹之",揭示出创伤记忆对认知模式的深刻重塑。

屈原所处的战国晚期,楚国贵族政治已现衰颓之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谗言被疏。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惩羹吹齑"实际反映了三种处世态度:世俗者的过度防范、投机者的见风使舵,以及屈原所代表的士人坚守。诗中大神所谓"众口铄金"的警示,正是对楚国"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卜居》)价值颠倒的控诉。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虽用"惩羹吹齑"的典故,却以"何不变此志也"的反问表明拒绝妥协的态度。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构成了中国士人精神史上的重要命题:在"明哲保身"与"守死善道"之间,屈原选择了后者。朱熹《楚辞集注》评此句"言己虽遭谗被疏,而终不能改其直道",准确抓住了其中的精神内核。

从现代心理学视角重新审视,"惩羹吹齑"现象揭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某些特征。但屈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越了简单的条件反射,将这种心理警惕升华为对政治原则的坚守。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恰如孔子所言"君子固穷",构成了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资源。

当代社会虽不再有屈原时代的政治环境,但"惩羹吹齑"的心理机制依然广泛存在。如何在吸取教训的同时保持赤子之心,如何在防范风险之际不丧失进取勇气,屈原用生命书写的答案,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成语背后的精神维度,远比字面意义更为深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