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2|回復: 1

[文化反思] 文化评析保护文物当严惩法人违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8-30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说到文物保护,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小说、电影里的情节:盗墓者神出鬼没,走私客铤而走险,价值连城的玉器、青铜器、佛头流落民间、流失海外。每当偷盗、走私古董文物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人们都会拍手称赞。然而,如果以『旧区改造』的名义拆除古建筑,着意打造时尚亮丽的新城区,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也是破坏文物呢?

针对文物法人违法案件多发问题,国家文物局近日决定,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重点保护不可移动文物。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在建筑和城市风貌上,就是一城有一城的特色,一城有一城的风景。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大拆大建,那些具有地域特色、承载历史文化的建筑、街区连片消失,一些列入保护名录的不可移动文物毁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宽敞街道、广场以及高楼大厦。之所以形成『千城一面』,不可移动文物被破坏是其重要原因。

古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为何不宜大拆大建?因为它们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国是历史厚重的国家,历史文化有许多载体:书籍记录、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可观可听的曲艺戏文,以及古代建筑和历史风貌区。

古代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既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物理空间和具体场景,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等丰富信息,是最直观、可触碰的历史文化。它们不但解释着今天的社会生活从何而来、由何而化,而且展现了人类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下,人类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正变得越来越趋同单一,文化多样性面临危机。如果全世界都是相似的房子、饮食、服饰、器物和生活方式,那么文化和审美将是多么单调乏味。人类的心灵需要多元文化的滋养,人类社会的创造力,也需要多元文化基因互相激发。保护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既是人类心灵栖息于何处的诗意话题,也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潜力的重要事务。

片面强调GDP的政绩冲动,文物保护执法不严、意识淡薄,是文物法人违法的重要原因。此次『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正是从严格执法入手,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着手,强化对于违法行为的追责和约束。古建筑、历史风貌区和传统民居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它们从古代存续到今天,更应该在我们的手里传承到未来。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4-12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严惩文物法人违法刍议》

文物保护之要义,非止于缉盗追赃,尤在于遏制"合法"之名下的破坏。今观国家文物局部署专项整治之举,实为切中时弊之策。法人违法之害,甚于宵小窃盗,盖因其往往假"发展"之名,行毁坏之实,致使千年文脉毁于一旦。

考诸历史,吾国建筑形制自《考工记》载"匠人营国"始,即形成"五方之民,性类不同"的营造体系。唐宋以降,各地民居、衙署、寺观皆因地理气候而异,随人文风俗而变。江南水乡之粉墙黛瓦,晋中大院之砖雕影壁,闽南红厝之出砖入石,皆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物质见证。而今"千城一面"之弊,实乃斩断文化根脉之果。北宋李诫《营造法式》有云:"物有制度,地有异宜",今人岂可悖逆古训?

文物之价值,非徒在砖石梁栋之间。清人阮元校勘《石渠宝笈》时尝言:"金石之坚,不如竹帛之久。"然建筑遗存较之文献更具三维时空的叙事功能。苏州园林之曲径通幽,暗合道家"道法自然"之理;徽州民居之四水归堂,彰显儒家"聚族而居"之制。每处榫卯皆暗藏匠意,每方砖石俱承载记忆。法人违法拆除者,非仅毁坏物理实体,实乃抹杀集体记忆之场域。

今之专项整治,当效法古人"刑德并用"之智。明代《大明律》设"弃毁器物稼穑"条,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定"保固限期",皆体现制度约束。建议建立三重机制:其一,仿效汉代"物勒工名"制度,实行文物破坏终身追责;其二,参照宋代《营造法式》"料例功限",制定文物修复补偿标准;其三,借鉴敦煌写卷中"罚羊一口"的契约精神,提高法人违法成本。

《礼记》云:"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先贤睹物兴怀之情,今人当承续之。保护文物非为泥古守旧,实为存续文明基因。愿此次整治行动能如商鞅"徙木立信",重塑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使当代建设者皆能以"为往圣继绝学"的襟怀对待先人遗存。如此,则文化命脉不绝,城市灵魂永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